香港教會可從軟件上支持
第 2563 期(2013 年 10 月 6 日)
◎ 要聞
福音證主協會中國教會事工四十週年專題講座,主題為「疑無路?又一村!─服侍中國教會的轉變與更新」,由福音證主協會主辦,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合辦,講座已於九月二十三日下午,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容啟東校長紀念樓舉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陳劍光博士擔任講員,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拓展及培訓)呂慶雄博士回應,並由福音證主協會中國教會事工總監梁樂遜傳道主持。講員不約而同表示,隨着中國強國的興起及教會的興旺,香港教會的參與逐漸減少,但香港教會仍可從軟件上支持,包括人材培訓及分享跨文化宣教經驗。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主講「三自.三互.三通.三不─從中國教會發展看境外宗教互動」。邢博士表示,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隨着中國對外開放,中國教會重新開展與普世教會的聯繫。與此同時,香港教會亦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教會,並參與中國教會的重建。不單在金錢上的支持,還在人材培訓下給予支持。根據社科院二零一零年的普查,73%中國基督徒是在一九九三年後信教的,反映基督教在中國增長速度急速。邢博士又表示,中國教會改變很大,中國教會已有自己固定的牧養模式,香港教會需要了解和認識中國教會,不要將中國教會的印象停留在八十年代。
自由行是契機亦是矛盾
因着近年隨着自由行的開放,中港矛盾愈來愈大。邢博士認為,自由行是契機亦是矛盾,其讓中港更融合,內地信徒更方便到香港參與神學院的課程,然而,中港人們的矛盾亦增加,香港有些年輕人對內地認同降低。邢博士表示,對於八九十後的接班人對中國事工的關心,感到不樂觀。
邢博士指出,香港教會對中國教會是有貢獻的,然而,現今香港教會對中國教會的幫助不再是金錢,而應憑藉其國際化視野及網絡,對中國教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因地制宜的不同角色,仍可做人材培訓的角色。香港教會對中國要超過國情學習,要對中國教會的全面認識。現在面對中港關係的轉型,香港對「中國教會熱」淡退的事實,不再靠中國熱潮做事工,但要靠異象堅持下去。香港教會從以前是協助者的角色轉變成伙伴的角色,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態,認為自己那套是最好的,需要互相學習及補足,以謙卑的心態互相服侍,正如施洗約翰所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陳劍光博士主講「強國,軟實力,宗教前景及境外關係」。陳博士表示,近二十多年,中國有七億人口脫貧,是歷史空前的狀況,以及中國擁有穩定的政權。另外,中國對教育方面投放很多資金。中國的石油60%來自外國,中國在地形上處處受敵,若然能源短缺,經濟將會停滯。中國現時面對通脹問題,經濟泡沫開始爆破,其首要條件是維持政權穩定,強化反腐,加速城市化以致方便提供管理,增加內銷,減少出口,以及提高社會服務等。至於中國的軟實力,包括帶有國際影響的政治經濟利益、親善及好感的形象及觀感,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等。陳博士指,中國政府眼中的宗教問題不為主要日程,只要平穩安定及慈善和諧就可以。然而,宗教不能抽離社會處境,政府可用宗教達到政治目的,因此多留意政局,才留意宗教。
提供內地教會宣教視野
陳劍光博士總結,中國政府對基督教未有根本改變,配合黨國大方向之實務,維穩下的非法治自由。中國軟實力的一員是中國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此外,外交與國際關係影響國際宗教交流。他提到,香港教會對於中國教會,從以前嚮導的角色,轉為橋梁、平台,日後也許變成被助者。陳博士提醒,宣教史的教訓,在宣教方面切勿製造倚賴或倒模樣式,他認為香港教會在宣教方面有優勢,具有較豐厚的經驗,以及健全的教會制度,可提供中國教會參考。他亦認同香港教會面對中國教會的興旺,要在適當的時候功成身退。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呂慶雄博士回應,香港要思考,也許自由行是上帝回應信徒向同胞傳福音的禱告,教會可把握機會向他們傳福音。香港教會可從接受服侍者,即內地教會的角度思考,思考他們真正的需要,香港教會在宣教方面做了先驅,可提供中國教會普世宣教的視野。最後呂博士提到福音證主協會在中國教會事工方面,預備了十年領袖培訓計畫,透過書籍、教材、電子及網絡,培育內地三千位牧者領袖,支援三十萬位屬靈門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