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習後事奉


2551 期(2013 年 7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黃韓耐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一九七四年,我抱着很強烈的宣教心志來港。現在回想,我相信因為上帝給我這宣教心志,以致讓我有毅力去事奉多年。當時自己一個中文字也不懂,期間用英文學粵語殊不容易。來港之前,我在德國聯合差會參加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密集預備課程,現在回想只有很少的幫助。然而,上帝的帶領總不差錯,我便順服上帝的帶領,遵從傳福音的大使命。

  記得初到香港,對香港人的一切充滿好奇,譬如:香港人使用筷子吃東西,食物的味道也比較清淡等。有趣的一件事,是當初我看見長者在公園打麻將,覺得很浪漫。直到後來才明白那些長者退了休,不用工作,又沒有退休金讓他們參與需要消費的活動,所以才在公園打麻將消磨時間,原來這只是我在香港度過浪漫期的美麗誤會。來港後,我很想念德國的食物,例如:麵包、香腸等,但常自我提醒要適應這邊的生活及文化。另外,香港人不像德國人那樣口直心快。也許當初我說話不夠圓通,得罪了很多人。我常用聖經的話安慰自己,思考上帝到底要我學些甚麼呢?其實,我挺喜歡香港的文化,但就較難適應香港的快速生活節奏。

  在來港前,我知道將被聯合差會安排到中文大學讀書,學習兩年粵語後,才協助禮賢會區會青少年工作,最後還被邀請協助建立長者服務,期間我亦完成了一個社工學位課程。那兩年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宣教士一起讀書,是很有價值和有樂趣的。我們都以羅馬拼音學中文,第一個學期完全不接觸中文字,以及需要學習九個聲調,除了每天上三堂課外,也要把錄音帶拿回家聽,同一個拼音配上九個聲調,重覆又重覆地聽,一邊聽,一邊跟着讀,當持續到兩個禮拜後,我心想:「自己會否因此而瘋了?」

  在第二、三個學期,我們才學看和寫中文字,中文字很特別,不能少一撇一劃,剛開始時,不懂得中文字擺放的方向,只以圖畫的眼光來欣賞。然而,學習寫中文字,更讓自己投入這裏的文化。當時我們與老師關係很好,與宣教士的關係亦不錯,在週末會與愛爾蘭修女同學一起去長洲度假。除了學習中文字,我也學習了書法,很享受拿着毛筆畫山水畫。我們班上原先有四、五十人,最後只剩下三個人,我就是其中一個,我還真的挺佩服自己的毅力呢!那兩年時間更有機會認識天主教及不同宗派和宗教,豐富了我的知識及眼界。

  花了兩年時間學粵語,總感覺自己學得不好,有時會很沮喪。由於在講道時使用粵語,由於沒把握住音調,我原想說:「一個小孩笑另一個小孩」,結果說成:「一個小孩燒另一個小孩。」,台下會眾都發笑了,我還不知道得自己說錯甚麼。但很感謝主,禮賢會香港堂的會友對我很包容。我在德國讀完神學就來港宣教,從未踏出社會工作,來到香港又要專心讀書,不能馬上出來事奉,在等待的過程感到很辛苦。禮賢會前區會主席陳啟元長老的父親陳翼堅牧師,為我取了中文名字為「韓耐莉」,我很喜歡「耐」字,該名字提醒我要有耐性,要先學習後做事,先裝備自己學習文化及語文,然後再進入事奉。

  由於我常要寫信向德國聯合差會報告自己最新的情況,當地信徒總期望聽到我帶領了多少人信主,這讓我感覺到孤單、壓力及挫敗感。我明白跨文化宣教,要放下自己的東西,接受新的東西。感謝主,教會的弟兄姊妹很體諒及包容,願意與我溝通,慢慢與他們建立朋友關係。在一九八四年,我與一名香港弟兄結婚,加入他的家族,感受到被接納,以及更親切地瞭解香港人,愈來愈覺得不一定要同文化才是好的。很感恩,由當日的文化衝擊,至今轉變為個人經驗,讓我學習了很多東西。

  在事奉上充滿着感恩,一九七六年禮賢會香港區會在黃竹坑開辦了老人中心,我本想做青年人事工,結果被安排做長者事工。後來,在禮賢會中學教授聖經、更在幼兒及老人事工上有分,我明白使命是很重要的。德國聯合差會和禮賢會合辦「本地跨文化事工」,因着自己過去的經歷,更明白印傭的感受,與伊斯蘭教徒的她們建立友誼,更帶領一些人信主。上帝帶領一個人在當中,有上帝的旨意,我需要學習順服。我很喜歡羅馬書十二章十八節的經文:「若是可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無論做見證、做人或事工,聖經的話一直提醒自己,讓我一路事奉一路學習。最後可以用「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來總結我在香港的宣教生活,經歷了很多恩典,以及將繼續學習,以致可以歸榮耀給上帝。上帝的兒女每一天都有新的機會,每一天都是新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