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教會的健康狀況
第 2511 期(2012 年 10 月 7 日) ◎ 有李可陳 ◎ 陳如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曾思考採用「高齡化」等較討好的詞語代替,最後還是打消這念頭。溫和用詞令人感覺良好,卻未能道盡事態的嚴峻程度,在關乎生死存亡的重要時刻,更有機會落在「好心做壞事」的錯失中。二十多年前到東馬沙巴講道,在停留數天期間遇到多次停電,教會其中一位執事擔任電力局的高官,話題自然觸及電力局的運作,他分享令他氣結的員工處事手法。
沙巴常在大雨後淹水,電力廠安裝水淹警報系統,以便及時進行相關的守護工序,避免系統受損而自動開啟停止供電的程序。其中一個發電廠因雨水湧入啟動警報,員工卻因為討厭警鐘吵耳索性把它關掉!
鼓勵教會關注及重視青少年事工,並非因為重視青少年而忽視其他肢體,更與長者年紀漸大而貢獻減少的想法沾不上邊。我嘗試從下列角度分享我的觀點。
從事工的成效看,一所多年持續沒有增長的教會,能鼓勵會眾帶領成年或年長的親友來到教會,短期內引導他們信主,叫教會重新納入增長的軌道嗎?感召任何年齡階段的人來教會從來都不容易,然而投入委身青少年事工勝算較高。
若從教會代代相傳的概念出發,當青少年組群明顯及繼續萎縮,除了人數大不如前之外,教會領袖對現存的青少年又常冠以「一代不如一代」的評語。假若上列評價都是存在的實況,不難看見教會在年齡階梯的斷層已經出現,不及時作出適當修復及對症下藥,老人將無可避免地不斷加深,應叫所有關心教會的人感到憂心。
老化一詞會叫人反感。不過,當群體及個人在本文開始談及缺乏預警、抗拒預警的情況中生活,你認為是一件好事嗎?會帶領教會到達一個怎樣之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