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吃掉魚的那部份?


2511 期(2012 年 10 月 7 日)
◎ 破局錦囊 ◎ 許開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三個人一同吃飯,神父、牧師、拉比,他們點了一條很大的魚。三位聖品分別表達吃魚的意願。神父說:「我們羅馬的教皇是教會的最高領袖,所以我應該吃魚頭。」說完,便立刻切掉魚頭大半身,放進自己的盤子裡。接著牧師說:「我們掌握了終極的真理,所以我應該吃魚尾」說完將有魚尾的另一半放進自己的盤子裡。這時,只留下醬油和少量的疏菜,拉比把餘下的全部放進自己的盤子裡,說:「我們猶太教最忌諱兩極端。」猶太人處世之道,不走極端,重視平衡,這是與儒家中庸之道相近。

  猶太人在飲酒一事上,顯出中庸之道的人生智慧。在「不飲」與「飲」之間取得平衡,以達美好的人生。猶太法典說:「飲酒適量,可以促進頭腦的靈活。」同時,也指出:「飲酒過度會失去智慧。」面對未來,猶太人也持中庸之道,不太樂觀也不太悲觀,人生就是因為不追求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才能過得快樂。保羅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保羅勉勵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意思是為人應不偏不倚,敬虔且合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生活哲學中一個重要信條,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項基本精神。從孔子開始,就已經提倡中庸之道。他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意思就是說,以中庸之道作為生活中的一種德性表現,是最理想的。中庸的意思,最簡單的解釋是不偏不倚,近情近理。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究竟怎樣生活,才算不偏不倚,近情近理,以合於中庸之道呢?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在此,孔子提出過三種性格的人來發揮何謂中庸之德。他說社會上有三種不同生活態度的人,一種是狂者,一種是狷者,又一種是中行。狂音的生活態度是進取的,嫉惡如仇,但易流於偏激,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狷者的生活態度是退隱的,不甘於同流合污,但易流於消極,甚或志氣低沈。而中行的人則能折衷於二者之間,合二音之長,既不猛進,也不退縮,既不消極,也不偏激,經常保持著中立不倚,進可堅持正義,退可抵制邪惡的一種生活態度。孔子感嘆社會上有這種品格的人並不多,要交這種朋友,也十分困難。各位,如果有條大魚在你面前,請問你會吃掉哪一部分?從中可知你的為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