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11 期(2012 年 10 月 7 日) ◎ 破局錦囊 ◎ 許開明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猶太人在飲酒一事上,顯出中庸之道的人生智慧。在「不飲」與「飲」之間取得平衡,以達美好的人生。猶太法典說:「飲酒適量,可以促進頭腦的靈活。」同時,也指出:「飲酒過度會失去智慧。」面對未來,猶太人也持中庸之道,不太樂觀也不太悲觀,人生就是因為不追求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才能過得快樂。保羅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保羅勉勵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意思是為人應不偏不倚,敬虔且合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生活哲學中一個重要信條,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項基本精神。從孔子開始,就已經提倡中庸之道。他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意思就是說,以中庸之道作為生活中的一種德性表現,是最理想的。中庸的意思,最簡單的解釋是不偏不倚,近情近理。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究竟怎樣生活,才算不偏不倚,近情近理,以合於中庸之道呢?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在此,孔子提出過三種性格的人來發揮何謂中庸之德。他說社會上有三種不同生活態度的人,一種是狂者,一種是狷者,又一種是中行。狂音的生活態度是進取的,嫉惡如仇,但易流於偏激,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狷者的生活態度是退隱的,不甘於同流合污,但易流於消極,甚或志氣低沈。而中行的人則能折衷於二者之間,合二音之長,既不猛進,也不退縮,既不消極,也不偏激,經常保持著中立不倚,進可堅持正義,退可抵制邪惡的一種生活態度。孔子感嘆社會上有這種品格的人並不多,要交這種朋友,也十分困難。各位,如果有條大魚在你面前,請問你會吃掉哪一部分?從中可知你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