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協進會青年事工主辦
 「哪種國民?誰的教育?」研討會


2511 期(2012 年 10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青年事工小組於九月二十二日舉辦了「哪種國民?誰的教育?」研討會。當日該會邀請了學者從教育、社會等角度分析國民教育的爭議與及公民教育的前景。當中也有學民思潮學生代表、家長關注組代表及老師等以持分者分享其看法,有牧者從辦學團體及教會牧養角度作回應。

  個人自主以及認識與思考作為教育基礎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鄭漢文博士,早於零九年已在通識教育成科的議題表達意見。同樣認識國民教育的課題並不代表認同,因為當中需要先作價值思考。因此鄭博士認為認同必須以個人自主以及認識與思考作為教育基礎:「作思想教育前先要作思考教育否則會引發迎合吹捧的態度,令學生缺乏思考,甚至明知不對也表示認同。」從認識到認同國民教育的議題探究中,鄭博士的總結是國民教育作為有評價的理念是值得支持的理想,但不一定要成為有評估的必修科。他提醒,只要求政府完全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未必能釋除所有疑慮。以他理解,有關政策等措施早在教育系統下出現,因此反對國民教育先要認清反對目標。

  應從教育角度進行改革

  中學通識科主任黃天生老師認為教育應該是充滿可能性的,而不是要學生跟從一些遊戲規則,並將教育變為妥協。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袁天佑牧師認為,政府對國民教育科的決定,將矛頭指向學校會引來學校與家長間的衝突。「現時要繼續開展國民教育只會困難重重,學校若要教授或參與任何與中國有關的課程與活動,都會被標籤為『國民教育』。」他最遺憾的是,回歸十五年以來的教育制度,政府偏向以政策去控制學校,而並非用教育的角度進行改革。若政府讓學校自由使用國教科已撥下的款項,學校應該好好計畫怎去運用。他深信任何的撥款本應相繼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而不是聘請更多老師並增加工作。

  家長、學生的覺醒

  家長關注組黃瑞紅分享,作為家長親身體會教育對孩子的重要,特別對小學生,他們未懂分析的情況下接受這類思想教育,自會單純地接受。發起反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行動的團隊學民思潮的代表馬樂晴(Heidi)表示,這次學民思潮發起的行動,讓他們體現了自己的公民身分,參與在政府總部的集會時,都是和平進行,學生們亦自發清理場地及維持秩序。她說,學民思潮的成員並不是為反對而反對,他們是因為愛國才會關心香港的將來而付上努力。黃瑞紅自參與關注組才開始細心留意學校發出的通告,她承認這場行動對家長來說是一個覺醒。她個人對孩子在教育上的期望:「我不是期望老師教曉我孩子甚麼知識,我只期望孩子學會追求知識及跳出框框的思考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博士表示從香港政治來看,他深信這次的國民教育爭議是一個里程碑,反映民間社會的覺醒。他批評國民教育科指引令孩子建立一個盲目的愛國情懷。例如,指引中對中國情懷的部分,老師要問學生會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甚至有感動流淚的感覺等。指引更要求學生以問卷的方式互相評核。他憂慮這樣的課程會令學生為了分數而裝作認同,令抗拒的學生受處分,甚至有學生會完全被洗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