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淡水(上)


2467 期(2011 年 12 月 4 日)
◎ 商旅大中華 ◎ 區在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公司業績在大中華中港台三地,以中港兩地巿場發展較為理想,台灣巿場雖已站穩陣腳,卻一直覺得欠缺足夠的動力,以創造佳績。我告訴台灣團隊需要思想的其中一個方向,就是一個歐洲品牌遇上當地文化,如何互動、融合的過程。國際品牌要在進口國落地生根,而仍然維持品牌的原來特色和形象氣質,狹義來說是品牌管理,宏觀點看,其實是一個文化交流的過程。

  為了促進對這個課題的思考,我透過台灣一位好友的安排,促成了在台北一次特別的飯局。好友為我邀請了幾位文化界朋友,當中也包括具指標影響力的潮流帶動者(Trendsetter),我則邀請台灣分公司的主管,一同出席。

  好友提議去台北淡水逛逛,細味淡水幾百年來的歷史變遷,看看從西班牙到荷蘭,經歷明清兩朝,再經過日治時期,中國文明、西洋文化與原住民風俗的融合,伴隨台灣本土精神的提升,讓淡水成為台灣一個別具文化特色的地方,她展現的面貌既是多元,卻也有融合之處。

  飯局期間,大家談得暢快,幾位文化界先鋒,提出不少具啟發性觀點,包括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值得我們進一步跟進的。四十年前的台灣,十大建設剛上馬的年代,只要擺出舶來品三個字,就自然身價非凡,那是崇尚外地先進生產力量,仰視外國品牌的日子。這些年月,已經一去不返。國際品牌要落地生根,必須有新的思維,而且要從商品買賣的層次,躍升至文化與生活的層次來思考。

  飯後,大家意猶未盡,尤其談到文化交流與融合,都有不少思想上的衝擊,好友提議走一轉紅毛城。故事的開始是西班牙人為了抗衡荷蘭、英國和葡萄牙三國,確保東方海權,而最先佔領北台灣,並在一六二八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亦即今日位處淡水的紅毛城。

  這個黃昏,在景色優美的淡水,聆聽北台灣這一隅的四百多年歷史,思考文化與生活的課題,感到心靈與思想的滿足。我想,幾個世紀之前的商旅,在軍事力量的掩護下,由西至東尋找獲利致富的機會,間接促成了文化的互動交流;幾個世紀後的商旅,仍然在尋找商機的主旋律下,可以如何奏出不一樣的樂章?從某個角度看,這多少是教會從宣教歷史出發,所需要思考的向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