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1 期(2009 年 7 月 5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如果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忠於」一個信仰,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機會,或者不被容許接觸其他的信仰,這樣的忠誠又有多大的價值?又如果道教、佛教或者伊斯蘭教這樣勸諭甚至禁制他們的信眾接觸其他宗教,我們又是不是認為可以接受?事實上這也是不少信主的人曾經有過的經驗:小時候家裡拜偶像或信奉傳統宗教,為了某些原因(譬如說,恐怕身後沒有子女供奉),家長是嚴禁孩子參與任何其他宗教活動的。那他們是不是就不應該接觸其他宗教,包括基督教呢?
當然,有時這樣的勸諭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信神拜佛就好像去市場買菜:昨天在教堂聽見悠揚的聖樂就覺得心裡大得安慰,立志要做個奉獻終身的信徒;今天在祠院聽到莊嚴的鐘聲又頓覺心無罣礙、五蘊皆空,萌生遁入空門的念頭;到明天聽說某西藏活佛靈驗非常,於是又醒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終於找到可以託付終身的宗教信仰。誰知道後天他們又會有些甚麼振奮的發現?
這樣,問題就不在於是否應該接觸不同的宗教,而是要問:到底當事人確實在尋找些甚麼?不然的話,就是到臨終,那張遴選的清單還是有不少可觀的選擇,而他們對於自己確實需要些甚麼仍然是茫無頭緒。
另外,苦難是人生難免的錐心經驗,對於人世間的悲苦,是任何有點經驗或「道行」的法師、牧師或算命師都可以講解得十分到肉的。有時聽的人因為認同前部分的講解,往往也就連後面未必有實在關係的結論亦照單全收。
這又該怎麼說呢?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而不同信仰的人,包括那些聲稱自己沒有信仰的人,都以自己認為是最理所當然的觀點,去理解這個世界並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角色。
只是這個世界包羅萬有,你可以想像到的可能性,幾乎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支持的素材,建構成相當像樣的理據。因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方面是生活在同一個物質的外在世界,另一方面卻同時生活在各自建構的主觀世界之中。
當然,這個世界的共有性,為這一切的解釋設置了一些客觀的界線和定限,並不容許人任意騎劫。因此,不同版本的解釋,表達於不同的世界觀及宗教信仰,就必須在這共同經驗的世界中去自我證實。而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就不是如何合理化不同宗教對人生的解說,而是切身處地去明白自己實存的處境,以確定自己在這短暫的塵世,要做的是甚麼。重要的是要找出自己可以誠實地相信的真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信念。
明白到這一點,我們就不容易被各色新奇的意念所迷惑;不同的宗教體會,亦只會叫我們明白多一點生命的問題和限制,而不能輕易動搖我們內心所認定的方向。相信亦是在這個基礎上,耶穌指出遵守他道—也就是按著他所揭示的生命實況去生活—的人,必曉得生命的真相(約八31-36);而因為這真相跟我們的存有相呼應,我們亦得以從容面對生命的實況(「得以自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