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1 期(2009 年 7 月 5 日) ◎ 教會之聲 ◎ 湛乃斌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人人會老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的階段,如無意外,人遲早都會年老。當我們問為何敬老,很多人就會想到許多長者都已經付出他們的辛勞,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所以我們要敬老,從聖經的角度來看,聖經的著重點在乎人本身應有的價值,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像所造,所以每一個人(包括長者)都值得我們尊重。
主耶穌告訴我們,只要把一杯涼水(微不足道的東西)給小子裡的一個喝,一定都會得到賞賜(太十42),小子(little one)除了可以從年齡來看,其實也可以是指那些微不足道的人,或需要別人照顧的人,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那麼長者其實也是屬於所謂「弱勢小子群」,既然服侍長者小子一定會得到賞賜,我們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敬老,我們作在小子身上的愛心服侍,也等同作在主身上。(參閱馬太福音廿五31-45)
人人敬老
長者需要人尊敬愛護,為主的原故敬老的人亦會得到主的賞賜,所以人人都應該敬老,不單止年輕人、中年人需要敬老,其實長者本身也需要敬老。當一個人年紀漸老的時候,不能夠像以前那樣去工作,健康也日走下坡,甚至需要別人的照顧,和護理的服務,在這個晚年的階段,就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消極的思想,覺得自己不中用,甚至覺得成為別人的負累,長者需要學習從聖經(神的話語)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人的價值不在乎他擁有健康財富,乃在乎人擁有神的形象及被神所愛)。長者敬老是要尊重自己,接納自己,及接受別人的尊敬、關懷和照顧。「恩惠待人就是讓別人來恩待你。」當長者開放自己去接受別人的服侍,其實同時是給別人有敬老服侍的機會,所以接受服侍本身也是一種服侍。
常常敬老
聯會推動敬老月和敬老主日,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敬老,當然我們不應該只在七月或十一月才來敬老。敬老是一種心態,聖經指出真實的敬虔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即弱勢社群)(雅一27),所以敬老其實是我們信仰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敬老是表示我們對老人家有尊貴和關愛的心,當然敬老不單止要有心,而且應該要有行動。
我們不應該對老人家敬而遠之,反而要樂於接觸長者,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我們對長者的敬意和關懷,我們除了關懷自己家中或親友的長者,也應該關懷教會的長者,及定期到鄰近的老人院探訪,學習去關懷其他的長者,神近年在香港也興起了一些專門服侍及向長者傳福音的機構,參與這些機構成為義工也是非常好的敬老事奉。
湛乃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慈惠部委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