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1 期(2009 年 7 月 5 日) ◎ 時事透析 ◎ 陸輝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然而梅窩居民的關注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正視?答案是肯定的。問題是政府願意付出甚麼的努力及代價。
假設從正生書院真的遷入梅窩的角度來設想,需要著實的處理以下問題:
第一,是梅窩居民十分關注的「配套」問題。過往政府的施政,是以現實作前題,理想雖有,但不能不屈服現實情況,結果給人虎頭蛇尾之觀感。例如過往十年的教育改革,人存政在,人亡政息,轉了新的局長,母語教育政策便打回原形,又例如最新的六大優勢產業發展,便即時被評為「中藥港、數碼港」的翻版。政府今次若不提供具體的「配套」計畫及承諾,便會在正生書院遷進梅窩後,認為事件得到解決,日後的問題便由正生書院及梅窩居民自理了。那末,梅窩居民便得承擔政府是次決定的後果了。「配套」談妥,各方同意,日後便可一同努力,成為三贏局面。所謂「配套」,是「正生」模式日後會否成為主流模式?統計數據有何支持?政府有何承擔?有何計畫?
第二,是純樸村民簡單思維的擔心,正生書院遷入會否帶來更多相關罪惡。有甚麼努力才可息去村民的疑慮?政府得與村民一同制定一定的措施,確保村民的擔心不會成真。其實,中華基督教會梅窩堂一直都與正生書院梅窩分會的導師及學員合作,不單關係良好,亦能見證村民擔心的問題一直沒有出現,加上絕大部分的教友都樂意在日後多一點參與,成為義工,政府若能善用這些資源,肯定可以有助止息村民的疑慮。
最後,是為梅窩長遠發展加一把力。社會若有甚麼需要,梅窩就得承擔,社會若有甚麼益處,梅窩便沒有份兒,這說得通嗎?無怪有鄉議局人士慨嘆梅窩被「邊緣化」了。政府若能牽頭,相信可與社會人士設計一些設合梅窩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方案。政府一旦承諾,相信便是事件劃上句號之時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