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rich Bonhoeffer法利賽人的酵


2277 期(2008 年 4 月 13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正是在耶穌與法利賽人的相遇中,新與舊的分別清楚地對比出來。正確地去理解這相遇,對於明白福音作為一個整體至為關鍵。法利賽人並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偶發歷史現象。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說,善與惡的知識成了他整個生命重要的部分;換句話說,簡單地他就是一個難以聯和(disunion)的人。對法利賽人的形象的任何扭曲,將大大削弱耶穌跟他們爭論的嚴重性和重要性。法利賽人是極其值得欽佩的人,他們將整生置於善與惡的知識之下,為了上帝的榮譽而對自己和鄰舍同樣地嚴苛,並為了這知識而謙卑地感謝上帝。對於法利賽人來說,生命的每一刻都成了一個需要掙扎的處境,而他必須在善與惡之間作出抉擇。為了避免任何的錯失,他整個思想日以繼夜地致力於預計所有衝突的每一個可能性,這些衝突可能有的選擇,以及如何在當中作出他自己的決定。他們有無數的因素需要留意、防範和警惕。分析得愈是細緻,就愈有把握作出正確的決定。這種態度延伸至整個生命每一個不同的範疇。法利賽人並不固執己見;特別的處境和緊急的情況都得到特別的考慮;忍耐與寬容並沒有被排除於善惡知識的嚴重性之外;它們反而是這嚴重性的一種表達。在這裡並沒有輕率的推斷,亦沒有傲慢與未經證實的自我評價。法利賽人是完全意識到自己的缺失,也明白到他必須謙卑和向上帝感恩的義務。不過,當然,為了上帝的緣故,有些分別還是不能馬虎的,譬如在罪人與竭力為善的人之間,在一個惡意干犯律法的人與一個不得已干犯律法的人之間。倘若任何人無視這些分別,倘若他沒有在無數的衝突中考慮到每一個處境的每一個因素,他就是干犯了善與惡的知識。

  「這些正直不阿、公正嚴明的人,不能不以他們在生命衝突中的抉擇為參照,去驗證任何他們所遇見的人。這樣,甚至當他們面對面遇見耶穌,他們亦是難以自制地企圖去逼他進入衝突、進入抉擇之中,要看看他怎樣在當中應對。這正構成了他們對耶穌的試探。…」

─ Dietrich Bonhoeffer, pp, 26~27, “Ethics”

  讀到潘霍華上述的剖釋和描繪,不禁令人慨嘆法利賽人千百年來所遭受的誤解和錯讀,亦因此值得我們嘗試放下根深蒂固的成見,去感受一個篤信真理的衛道者的心靈世界。

  長久以來,教會將法利賽人和文士描塑成陰險詭詐,教人一眼就看出來的歹角、偽善者,並已隨著歷史而成為過去。但無論他們是誰,他們絕對不是蓄意詐騙的神棍,亦「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偶發歷史現象」!在舊約時代,他們大概是約伯那三位敬虔、正直的朋友;在中世紀,他們大概會在教廷負責宗教裁決的工作。至於現在,則有待我們各自揣摩了。

  就像當初跟從耶穌的猶大,他們對信仰也曾充滿著憧憬;他們熱切的追求叫他們比一般的同輩對信仰有更深刻的體會,也更難以忍受其他人對信仰的草率和馬虎。不,他們的問題絕不在於對信仰不夠認真或心存欺詐。他們是誠心實意地要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他們對於教會裡膚淺的信仰認知及表面的肢體關係特別感到不是味兒。他們「為了上帝的榮譽而對自己和鄰舍同樣地嚴苛,並為了這知識而謙卑地感謝上帝。」可是他們愈是努力為上帝,卻產生愈多的衝突和分歧。歸根結柢,他們往往強調信仰的原則多於信仰的實質、高舉上帝的公義多於公義背後的上帝;層次較低的,則將基督徒的生活內涵置於基督徒的「生活見證」之下。

  我們只消看看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就已經涉及到有關應否向政府納稅的問題、死人復活的問題、誡命的緩急輕重的問題。......正如潘霍華說,「生命的每一刻都成了一個需要掙扎的處境,而他必須在善與惡之間作出抉擇。」不但如此,他們也不能自己地逼著別人進到他們的思維方式,去作出他們認為至為重要的信仰抉擇。而耶穌卻無一例外地拒絕落入他們預設結論的思維圈套。

  不過讓我們小心,不要急於用這些描述去量度身邊的人,將他們對號入座、套上標籤。上帝知道我們的軟弱。最有潛質和條件成為法利賽人的,恐怕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

  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抗,原不是讓我們有互相控訴的藉口,而是要我們「防避法利賽人的酵」!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教會觸覺】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