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海嘯
神啊!你在哪裡?(二)


2118 期(2005 年 3 月 27 日)
◎ 神學探索 ◎ 方鎮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神的慈愛揭開苦難的「面紗」

  基督教批評這種卑劣的觀點,因它認為苦難並不代表神離棄人,神自己也曾受苦難,當耶穌基督被釘死十字架時,不僅耶穌忍受身心靈的苦難,在天上的父神也忍受喪子之痛。從「神在基督裡」的受苦經驗,我們得知神就是愛,這位願意為罪人受苦的神與受難者並不是完全分隔的。這位基督徒所相信的神,絕對不會讓受難者與神的愛分開,只有苦難(而不是神自己)才會像面紗一樣,把神的愛臨在於受難者的事實隱藏起來。神自己知道這情況,因此,每當人活在苦難之中,神的愛會設法把這「面紗」撕破。

  既然神是慈愛的,我們就不應該說這次世紀大海嘯是神使用去懲罰罪人的。事實上,自然災難的出現往往是中性的,只是這個有限的世界必然出現的現象,並不一定具有「必要」的目的,因此,當無情的世紀大海嘯在南亞地區出現時,它所破壞的不僅是回教廟,也包括基督教教堂,它所奪去的不僅是回教徒的生命,也包括基督徒、佛教徒和無神論者的生命。從以上這些事實看來,這次災難的發生並不是故意要懲罰回教徒的;並且,我們這群沒有遇上世紀災難的人並不一定比較他們更聖潔(路十三4-5),他們遇上災難也不表示他們不聖潔或有罪。

  耶穌生平中有一件軼事可以說明這點,有一次門徒和耶穌在路上看到一個生來就看不見東西的瞎子,門徒詢問耶穌,這天生的瞎子是否由於他或他父母親犯罪引致的,耶穌回答:「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1-7)接著,耶穌醫好這瞎子。耶穌的行動和他這番話,使我們知道人所遭遇的不幸和災難並不是因為他的罪,只是由於這是一個現實的世界,當中存有很多人為和自然的災難,這是不能避免的。面對這種現實的情況,基督徒應該做的乃是學像耶穌,以神的愛去醫治和關懷有需要的人,並不要批判他們,正如耶穌昔日所作的。

  耶穌對受難者的關心在舊約聖經中也清楚表達出來,例如神差遣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城傳福音,尼尼微城居住的是殘暴的亞述人,他們經常逼迫以色列人,約拿認為亞述人是惡人,因而不接納神的差遣。於是,神向約拿解釋神是慈愛的,祂願意拯救惡人,說:「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四11)。從以上一番話,我們得知神的心意不是要懲罰惡人,乃是要拯救他們!既然神的心意是要拯救人,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這次在南亞發生的自然災難並不是要「盲目地」懲罰人。

  二、如何在災難中經驗神的慈愛

  詩人親身經歷災難的感受

  如果神是慈愛的,祂的心意是要拯救人,親身經歷災難和被痛苦折磨的人會奇怪,為甚麼大能和慈愛的神容許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為甚麼這位神不能夠把無情的災難和痛苦從自己身上拿走呢?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願意和能夠為他們提供哪些幫助呢?面對這樣一位容讓災難臨到自己的神,我們還可以繼續愛祂、敬拜祂和事奉祂嗎?在詩篇七十三篇一至十五節,詩人有類似的疑問,詩人看見世上存著這麼多苦難和痛苦的事情,心感不安,他看見惡人「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七十三7),並且自高自大、譏笑人、欺壓人、褻瀆神、使神的子民吃盡苦頭、甚至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七十三11)另一方面,詩人正直的品格使他「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七十三14)。當他親身經歷如此災難時,詩人的內心發出疑問,說:「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七十三16)。

  不要從外表去判斷是非

  傳道書第六及第七章對詩人的疑問有這樣的解釋,我們不能夠僅僅從外表去認識事情。傳道書第六章解釋這是由於在表面上看來是好的事物,也存在不好的東西在內。例如長壽的人,表面上是一種福氣,但是如果他的生活不能享福,他的長壽並不是福氣(傳三3-6)。傳道書第七章也認為不能僅僅從外表去判斷事物,因為世上一些不好的東西或人不渴望會發生的事情(例如經常被人責備),也可以對人產生益處,傳道者的解釋是「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總的而言,第六及第七章的中心思想是「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傳六8)。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從表面去認識事物的價值,也不能僅僅從起初的觀察便能夠完全明白事物的真相。如果人不能夠從表面或觀察去理解世上的事情,人又如何能夠從表面去認識神在世上的作為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