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05/06財政預算和經濟前景


2118 期(2005 年 3 月 27 日)
◎ 文林 ◎ 李金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財政預算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05/06財政預算是否合理,要放在經濟脈絡中觀察。同時,財政預算有前因後果。因此,檢視過往財政收支情況,可以看見當前財政預算的出路,也可以策畫往後的部署,未雨稠繆。

  財政預算在香港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是開放型經濟,也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崇尚市場力量。格局是小政府(資源儘可能避免由官僚操控)、大市場(經濟活動儘可能多由民眾決定及支配)。因此,經濟效益極大。

  政府一方面積極不干預市場運作;另方面為所有市民提供教育機會,讓人人有發展可能,在社會上有向上移動能力。同時,透過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措施,照顧弱勢社群。在這種經濟思想指導下,香港的財政預算有以下特色:

  預算儘可能小。政府開支往往是國民總生產的16%或以下。

  主要支出包括維繫公務員隊伍,以及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的開支。

  主要收入包括入息稅、利得稅、印花稅、博彩及彩票稅,以及土地交易收入,結構簡單。

  財政預算基本上力求收支平衡。結算有盈餘,則另外放存,以便應付不時之需。

  香港的往績以及當前的可能出路

  97/98及以前的財政預算,是回歸前所編的財政預算。98/99及以後的財政預算,是回歸後所編的財政預算。將92/93至97/98的六年放在一起,又將98/99至03/04的六年放在一起,可以對比回歸前後的香港財政情況。

  回歸前政府開支往往是國民總生產的14%至16%。回歸後的政府開支,往往是18%至20%。

  同時,回歸前的政府開支,年年增加。回歸後的政府開支,基本上沒有增加。因此,回歸後的政府開支,佔國民總生產一個高比率,不是因為開支加大,而是因為經濟情況不好。同時,經營收入,回歸前可以足夠支付90%至100%的政府開支。回歸後只可以支付60%至70%。

  由於回歸前後政府理財哲學未有變更,回歸後的困難,基本上是因為經濟情況差,不是因為開支沒有節制。經濟情況差,也不是因為發展方向不對,主要是因為不可預見的外在環境極劣。例如九一一和SARS便影響深遠。

  現時政府的開支,基本上每一項都不可能大減。公務員隊伍,經過這幾年的壓縮,大致上不可能再大減。教育是香港的重點投資,必須繼續,以便提昇人的素質。現時香港人口老化,生活水平又高,醫療開支也不可能大減。現時香港經濟轉型,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福利開支也不可能大減。

  因此,當前香港的可能出路只有兩條。如果經濟情況好轉,沿用原來方法有可能經已可以恢復回歸前的收支狀況。財政結構毋須改變。如果經濟情況持續未能好轉,財政結構必須改變,方可望收支平衡。在支出不能減的情況下,必須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方可保財政健全。

  不變應萬變

  05/06的財政預算,是要做到以靜制動,在不變中留下應變的措施。

  05/06的主要資源調撥包括撥款幫助發展旅遊(5億)及中小企(5億),增加供養五十五至五十九歲父母∕祖父母免稅額(4.5億),提高子女免稅額(6.2億),及預留款項給屋宇署清拆僭建物和改善舊樓(8.3億)。五項合計共二十九億,在整個財政預算中是一個小數目。同時,這些調撥對經濟及社會發展有指導性意義,是很好的安排。

  05/06的主要稅基變更是取消遺產稅。居港的富有人家很多,然而他們大抵都會作種種安排,毋須交遺產稅。故此政府過去多年來,每年只收十多億遺產稅,繳納的多是中產人士。取消遺產稅,可以大大幫助中產人士,又可吸引富有人家將資產留在香港,有助推動資產管理業務。整體經濟收益很可能反而增加。同時,各界的經濟負擔又更趨平均。

  財政預算留下將來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伏筆。如果香港將來經濟不像預期般持續轉好,這個方案有可能是一條好出路。

  05/06的財政預算,清楚肯定香港的一貫經濟發展方向,對當前形勢作穩健而有兩手準備的回應,是一份極好的財政預算。

  (本文作者為香港浸信教會會佐、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講座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