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18 期(2005 年 3 月 27 日) ◎ 時事透析 ◎ 植柏燊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農村稅費改革是農村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大變革。全部免徵農業稅,取消農民各種負擔,徹底改變兩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政府將因此減少一百多億元的稅收,實施後將有七億三千萬農民受惠。
撤銷農業稅要治標也應治本,三農問題如沒有根本改變,農民的好日子可能會只曇花一現。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研究田賦改革後,總結出「三害」,就是:「田土無等第之害,所稅非所出之害、積重難返之害。」意即:不分土地好壞,統一徵稅之害;糧食售出後以貨幣交稅,受商人剝削之害,歷代改革後,稅負一次比一次加重之害。過去十多年來無論李鵬到朱鎔基任總理時都雷厲風行推行減輕農民負擔,但不久又回復舊觀,這是基於政府職能有增無減,官員隨意魚肉百姓的權力沒有減少,一段時間後,中央壓力略減,他們又故態復萌,農民又哪有好日子過呢?
國內雖然推行九年免費教育,農村教育經費是由縣級政府負責,中央政府如果未撥出更多款項,農村學校設施破爛、師資不足等問題自然難以解決。
農村學校基礎設施不足,學生要自帶乾糧、被褥,走十多廿里山路返學;農村教師一般短缺,質素參差。為完善農村九年免費教育,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出,今年起將免除扶貧縣農村貧困學生的書籍雜費,只准收費一次,制止各部門以種種藉口亂向學生及其家長收費。
香港有很多慈善機構、團體及個人名義,在各省貧困縣及山區幫助推動教育,所以希望工程建立很多希望學校,設立很多獎學金及捐款,資助學校設施;補助教師薪酬;資助學生書薄及文具。但港人力量始終有限,教育是百年大計,要農村脫貧,大家盡力去扶貧,總是杯水車薪。必要大力推動教育,提升農村孩子知識,使農村文化水準普及化,貧困縣問題才能解決。
是屆人大會議及政協會議,有一百名農業博士在「兩會」期間,也上書總理溫家寶,呼籲投入更多財力去改善農村教育,去救救農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