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歷史看
更正教和天主教合一的趨勢與展望(一)


2006 期(2003 年 2 月 2 日)
◎ 神學縱橫 ◎ 王文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少基督徒一提到「天主教」,總是有點避之惟恐不及,箇中必有其原因;然而,大多數基督徒對「天主教」的無知卻是鐵一般的事實!若要談及雙方合一,是否有離經叛道之嫌?無庸置疑,雙方的確已進入關於合一的對話當中;本文旨在探討雙方在合一的路上之趨勢與展望。題目中的「更正教」在本文中以「福音派」為代表,而論及「福音派」時將大部分指「保守的福音派」,偶爾亦提到「靈恩式福音派」。本文首先從「歷史面向」探討,指出雙方分裂的背景、合一的近況、和合一的模式;繼而探討「教義面向」,指出雙方在教義上的協同及相異之處;最後的結論將展望雙方合一的趨勢。

一、歷史面向
  雙方分裂的背景

  自宗教改革運動開始,更正教與羅馬天主教便正式分道揚鑣。歷史學家嘗試分析雙方分裂的各樣因素,他們大多數透過政治、社會及經濟因素來了解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整個大環境,他們亦關注中世紀晚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及學術的發展。然而,學者W. Robert Godfrey認為:「這些因素在某些方面的確對宗教改革運動的成功有貢獻,但它們卻並非宗教改革運動 的核心;真正改教運動的爭辯核心是特定的屬靈及神學性的觀點。」

  W. Robert Godfrey透過研究改教家加爾文對改教運動的了解及辯解,他指出加爾文有五個主要的神學關注重點構成了改教運動 的核心。這五方面的神學關懷正是雙方分裂的重要背景;這五點分別如下:(一)唯一的宗教權威是聖經、(二)神所命令的純正的敬拜、(三)因信稱義是歸於基督裡的義、(四)合乎聖經的聖禮只有洗禮和主餐、(五)教會真正的牧養教導職分。

  羅馬天主教在當時基本上都在這五點上有所偏離;因此,改教運動的最大關切就是要恢復這五點正統的觀點。

  雙方合一的近況

  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一群更正教福音派與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共同簽署一份聲明,福音派的代表為Charles Colson,而天主教的代表為R. John Neuhaus,這份聲明名為Evangelicals and Catholics Together: The 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它是一份開放而非正式的宣言。雖然因此引來不少福音派人士的批判及回應,但雙方總算努力走在合一復和的道路中。其實,福音派教會參與雙方合一使命時並未有任何正式的「宗派領袖」作代表(如WEF或LCC)。福音派教會只有某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個人參與其中,使雙方對重要議題上有更多的認知;他們共討論七大議題,包括:(一)啟示與權威、(二)宣教的本質、(三)救贖的福音、(四)我們對聖靈與福音的回應、(五)教會與福音、(六)福音與文化、(七)共同見證的可能性 。

  除此之外,更正教與天主教在二十世紀中也因著靈恩運動的更新而增加了彼此之間互動 的機會。靈恩運動在更正教的五旬節派中興起,不但影響到主流福音派教會,甚至影響到羅馬天主教內部。自一九六九年起,梵蒂崗與五旬節派牧者如David duPlessis等展開四階段式的對話:

  第一階段自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九年,雙方仍在結識階段,因為靈恩的更新在羅馬天主教才剛起步,雙方大多是討論各樣的靈恩現象而已。第二階段為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二年,雙方消除爭辯,而把較困難的議題放入議程中,例如:聖經與傳統、聖經的詮釋、信心與理性 、教會的醫治事奉、聖母馬利亞等。第三階段由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雙方對話的焦點比較關注在「團契」(koinonia, fellowship)和「洗禮」的主題上。第四階段於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七年,雙方討論到敏感地帶,對傳福音與福音化這個爭辯舞台,雙方闡釋其對宣教與佈道方面的聖經及神學基礎,至終獲得顯著的協議。

(作者為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專題專訪】

【讀者來函】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開卷有益】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妹頭記事簿】

【余Sir信箱】

【有夢人生】

【交流點】

【生命道場】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

【Q版校園】

【漫畫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