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成長,栽培人扮演重要角色,壞枝殘枝枯枝,他就剪去;成為能結果子的。健康的書業要健康的成長,按理不能脫離這生命的定律。
出版事工好比一棵樹,四周有不少的栽培人,包括出版人、作者、讀者和牧者,受託管理。若不違天示、召命,按園主的意思培植果樹,理應是教會整體生命成長所需。
出版人從上領受時代的召命,按不同恩賜、資源,各自出版擁有獨特風格、特色、「各自各精彩」的書種,他們之間彼此欣賞,各自耕耘自己的園子,挖掘各自的泉源,供應不同的書種,兒童至成人,必能各取所需。此外,出版人具有的先知觸覺,必能探查是否有未墾拓的荒地和受疏忽的讀者群,不斷發掘新的書種,讓讀者在各方引薦下,也練就了靈敏的觸覺,懂得閱讀,獲得我牧養之道。
出版人除了具時代的使命感,亦需要有廣闊的心胸,要與教會、學校,更多的溝通、默契,了解多元的需要,使供求之間的差距縮小,共同開拓讀者的心靈空間、或閱讀空間、創作空間。基督教出版人原應是社體邁向未來的引路人,作家的知音,牧者的伙伴,兒童成長的搖籃,青年的導師,讀者邁向成熟的橋樑。
作者亦是教會出版事工的栽培人,因為作者的個人素質和作者群的數量是出版事工的基礎。作者亦需具先知視野,能夠主動操練一己的生命,從筆尖流露滋養生命的汁液;然而作者也是被動的、受栽培的人。他要為出版人和讀者所接納,擁有發展的空間。
讀者同樣也是栽培華人出版事工不可或缺的一員。他們要獨具慧眼,持更開放的態度,抱更寬廣的胸襟,懂得欣賞能開拓他們視野、提升他們生命的書種,不做「揀飲擇食」的偏食者,只選慣熟的並跟大隊,對新品種怯步。他們願意有更深度的閱讀,知道不往下扎根,就無法往上結果。
牧者領受呼召,從事牧養和宣教的侍奉,不能忽視最重要的輔助工具,就是出版物。牧者,除了教牧,也包括教師和家長,在推薦與批評之餘,間接的決定了出版方向與內容,因此他們除了推薦實用性的參考書、釋經書、暢銷書、成名作家作品,也願意嘗試文學、靈修經典、啟發思維與想像力的新作家作品。他們樂意在教會、學校、家庭、社區,引薦熱門好書,亦引薦冷門好書,推動閱讀風氣,組織小組書會,以身作則作個「讀書人」,善用資源,以出版界的文字成果,牧養他們的會眾、學生、子女。他們的談話是好書的分享,激發思維的討論,而不是八卦、是非。
一位牧者的女兒考了八優的成績。原來她從六歲就開始她的閱讀之旅,在父母和書的薰陶下成長。魯益師(C.S.Lewis)從六歲開始,就在書堆中成長,而他兒童時期讀的《小人國遊記》,深深影響他日後創作「那裡亞故事集」童話經典的傳世之作。
出版人、作家、讀者、教牧、家長及老師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出版社、教會、學校、家庭之間的聯屬搭配,更缺一不可。出版人培養作者,作者塑造讀者,讀者影響他們生活其間的家庭、教會、社區,社區影響整個城市,也決定了下一代出版人、作家、讀者、牧者的生命品質。
「出版」樹的栽培帶出生命的栽培,這才是健康成長的不歸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