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窮志窮


1995 期(2002 年 11 月 17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社會往何處去,每一位市民都有責任。在社會各界齊聲譴責這類刊物的時候,市民更有需要反思,他們究竟希望,將來要交一個怎樣的社會給下一代。若市民不想香港社會繼續向下沈論,就要以身作則,利用社會輿論和自己腰間錢的壓力,向這類刊物說『不』。」《經濟日報》2.11.2002

  向不良刊物說「不」,說來不難;但向甚麼刊物說「是」,並且是身體力行的去購買和閱讀這刊物,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隨便走入香港一個家庭,不難發現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和品味是每下愈況。首先,起碼一半人是「閱讀文盲」的,即甚麼也不讀,只看電視;其餘最多人閱讀的,報紙是《蘋果》‵《東方》之類,雜誌就是《壹周刊》和《一本便利》,如果只看《明周》已屬少數。

  以基督徒來說,《基督教週報》和《時代論壇》都不算普及,有些教會訂購了上述刊物放在教堂讓信徒免費取閱,但每次剩下來乏人問津的也不少,可見免費午餐也不一定受歡迎。

  曾幾何時,追求知識被認定為一項美德。父母為兒女選定最好的刊物,小孩子讀《兒童樂園》、《小朋友畫報》;大一點的讀《突破》、《讀者文摘》。父母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即使是做三行的勞動階層父親,在外面看的是《新夜報》、《今夜報》,但回家之前必定把它棄掉,以免影響兒女,但這份為兒女著想的心態現已買少見少。

  那日子一般市民比較貧窮,不少做父母的仍是文盲或半文盲(尤其是母親),但他們人窮志不窮,反映於他們積極追求知識。他們口袋的財富不多,但心靈的財富卻比我們豐富,皆因他們肯去學習、肯去閱讀。他們懂得分辨甚麼讀物是優質的、甚麼是劣質的,然後擇善而閱讀之。

  反觀這一代,口袋的錢是多了,但心靈卻是一貧如洗,否則《東周刊》之類不會在短短一日內一掃而空。我們將來要交一個怎樣的社會給下一代,視乎今天我們交一本怎樣的刊物給我們的兒女。不錯,報攤可以選的不多,但千萬不可以此為藉口,用心為兒女好好選擇罷,他們長大後一定會感激你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