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有一齣名為「南北和」的喜劇電影,帶來了南北兩地的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造成了不少的笑話,似乎是尖銳的矛盾,如果是易地而處,也只在笑談中。
到如今「南北和」還是「南北極」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香港是一個比較融合各地各方文化的地方。驟眼看來,不是會被人同化,可是漸漸的也被潛移默化的,甚麼兩文三語,兩文是中、英文,三語是粵語、英語、普通話(國語)。
九七年將近,有人夸夸其談的在嚷,九七回歸後,英文要丟進垃圾箱,只是中文就夠了。連一些才俊們,也倡議母語(中文)教學,有些急不及待的改轅易轍,怕的是趕不上潮流,索性將那造就英才的學府,來個母語化。三幾年間就嘗到了苦果,而受那苦果之害的,正是那一些,特別急功近利、捨難取易的辦學機構,和那些盲從的家長們,也犧牲了好些少年人。
到如今各國、各地、各族,都有文化、言語、風俗的不同。這也正是為了彼此尊重,也難以統一的關鍵所在,不少地方也為了這些問題,而至兵戎相見。中國雖是地大物博,也有不同的宗族,除了早被漢族同化之外,其他分地聚居,彼此來往之間,已不成問題。
朝代的轉移,開始時少不了有一個「排」字在作祟,又有一些民族性熱。先帶來了一點主觀,更有些徹頭徹尾的排外分子,自以為是當家作主,來一個大兜亂。起初的口號是響噹噹的,可是未曾經過深思熟慮,到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貽笑方家。
到如今不少已改為母語(中文)教學的學校,也要求回復舊觀了。家長們更熱中鑽營那些所謂「名校」,多半是用英語教學的。狹隘的民族思想,和短視的世界潮流,又碰著那失了分寸的主持教育的官兒們,大家像沒頭的蒼蠅們瞎撞,還好大家都醒過來,要好好地學-普通話、英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影音視評】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