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七月開始其第二任特首的日子,並引入了三司十一局長問責制。這個新的治港領導群成立以來引起不少輿論的批評聲音。首先,眼科醫生何志平被委為民政事務局長,便引起文化界及社會服務界強烈反應,覺得何醫生並未有具體相關工作經驗,恐他難負此重任。中文大學校長委為教育統籌局長,本來以李國章教授數十年的教學及教育行政經驗,出任此席亦應可勝任。只是,董特首既然一直強調香港人才培訓的重要,為何卻如此忽忙地把李校長從大學調過來?中文大學是香港的重點大學,竟然可以霎時間沒有領導人。找合適的大學校長不是件容易的事,期間中文大學的發展會有甚麼不良影響?當局者可有仔細思量?
局長制開始不及一個月,便又爆出「細價股事件」。因為「高官」們的無能,卻害苦了一眾小投資者。本來香港經濟狀態已是疲不能興。近月在美國揭露的大企業做假賬事件,影響所及已對本港股市造成很大負面衝擊,本港的「高官」們卻在此時刻,作出了整頓細價股的建議,簡直是對香港的經濟作雪上加霜。此事件在立法會的質詢下,更暴露了財金官員的內部矛盾。新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馬時亨的答辯,更使人對其處理財經事務的能力有所憂慮。
八月初,香港政府公布了新任主要官員的利益申報資料。資料顯示一眾局長們平均擁有物業不少,可謂大富之官也。他們既都是財富豐盈,是否真的可以了解在經濟不景下,飽受生活衝擊的市民呢?
所謂高官問責制,是否有實質的意義?抑或只是口號呢?董特首這個班底,一開始已如此多問題,在他未來五年任內,香港將何去何從,實在難以樂觀!
鄭景鴻(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