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內的衝突,通常是兩個或以上的人,各按自己的信念或個性事奉,沒有想到會阻礙或針對任何人,卻不幸地演化成對立的局面。這種「事奉」不單出現在信徒的層面,甚至連長執和教牧也不能幸免。
衝突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甲方和乙方對事奉都有不同的期望,而雙方都以為只有自己的理念可以達成最佳的果效,便以阻撓性的態度、言語、行為,壓制對方,另方面卻爭取人力和資源以達成目標。這樣衝突的過程便滿佈危機,但牧者如能善用「危機」,則「轉機」便會展現。
衝突的第一個階段是潛伏期。這期間由於彼此的角色、個性、信念、期望、取向等不同,張力便開始累積。假如教牧認識自己和自己的羊(約十14),羊也聽教牧的聲音(約十3),衝突應可在這階段化解於無形。
但當衝突浮現,對立雙方感受到被阻撓,情緒如焦慮、緊張、挫折和敵意等便會產生。這個時期的牧養職事是醫治,因為治癒衝突惹來的被侵害、損失、歪曲、過錯甚至罪惡,纔能實踐寬恕及促成和睦。
牧養職事的支援是在衝突的僵持階段──不可能改變,或暫時不能改變的形勢下使用。當對立雙方的關係破裂,並且目前不能修補,這時最適切的牧養是陪當事人同度困厄。因為危機中最令人得安慰的,不是勸化而是靜默的陪伴。
化解衝突當然是信徒的基本意願,而一般處理衝突的技巧都以幫助當事人辨識自己對衝突的五種反應,迴避、隨從、合作、妥協和競爭,與及所帶來的後果,然後作出適切的對策。不過牧者必須在靈性上指導,令當事人生命得以成長,纔算是將衝突轉化為牧養。
衝突過程雖然滿佈牧養契機,但要將衝突轉化為牧養其實舉步維艱。我的經驗是要認定靈魂的大牧人是耶穌(彼前二25),教牧是託管群羊,牧職是引導人仰望上帝,然後將結果交託上帝,便可以得著安慰和安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