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我們的「國技」之一。多年前到東南亞短宣探訪,曾經在一眾山區部族信徒面前獻技;博來目瞪口呆的讚歎,竟有人即時要拜師學藝。如此獨門國粹,怎能不及早傳授給下一代!
天曉得原來孩子的手指小肌肉不合作。不要說靈巧了,就是一般運作水平也達不到;幾根小手指總不能協調工作。幼稚園階段全程未能學懂拿剪刀,小學時候可以勉強郁動幾下,卻總是剪不出一條直線來。那幾年間,擔任孩子的勞作功課替工是我的重要晚間兼職。
既然拿剪刀也得學習五、六年,穿鞋就以「魔術貼」代替縛鞋帶好了。但是吃的手技怎麼辦?還怎可以期望他掌握得「筷子功」這般精妙的絕技呢。有人說,不會用筷子的話,不但失禮,而且連中國人的身分也存疑。真是嚇得你半死,又使父母增添幾分著緊。
多年以來,一家三口卻只需要用兩對筷子。孩子座前總是一隻羹(小湯匙)。喝湯用羹,添用羹。中國四大主食不論粥、粉、麵、飯,無所不羹。假日「飲茶」,由腸粉到蝦餃、燒賣、叉燒飽,一概用羹。若果沒有羹就用手,也不會想到用筷子。是名副其實的無羹不歡。
每次一家出外探訪,或是邀請親友回家,都是孩子興奮的時刻。可是如果在人家處作客吃飯,或是邀請來客留下用膳,卻是孩子的噩夢。他不想笨手笨腳地用筷子,以免見笑於人;更為難如何去解釋為甚麼要用羹。所以每次都是趁著筷子未從手上跌到桌下十次之前,就推說吃飽了而離席;寧可後來回復「自由身」時才補吃一番,自然是快活自由地用羹了。
孩子讀中學了,在有「外人」的場合用膳時,不想被問長問短,說三道四,惟有勉為其難地用筷子。一旦在家或只與爸媽在一起的時候,他會毫不猶疑地用羹。唉,未會用筷子國技又何妨,用羹進食是孩子最釋放、最得心應手的時間。說不定有一天他用羹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產生另一國技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雲彩見證】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