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99 期(2001 年 1 月 14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有云這一代的最大問題是淺薄,這是《屬靈操練禮讚》的作者傅士德說的;此外,“soul-mate”的作者Thomas Morre則指出,現代社會的主要弊病是「心靈的失落」。淺薄的原因何在?心靈失落又在甚麼地方?我想其中一個症候就是對生缺乏眷惜、對死缺乏敬畏,結果生命變得輕飄飄不實在。
台灣教育當局有鑑於此,特別推行生命教育課程,我想這是好的,若能普及至中、小學則更好。但細看它的內容,似乎是講「死」多於講「生」,例如把重點於在臨死知覺、瀕死經驗、安樂死、自殺、死刑等開題。奇怪的是為甚麼很少談到「生」,例如生命的來源,人生意義、生命哲學、生活態度等等皆欠奉。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話有一定道理。生,是我們目前的狀態,是當下所經歷到、掌握到的,所以要優先處理。但生又離不了死,死亡不單是生存的終結或大限,也因著人必會死這事實,才 顯出生命的意義,故對死,我們也要有所探究。
對生,教會傳統有許多豐富的材料,單是我們常唱的《普天頌讚》就有多首啟迪人生意義的聖詩,曲與詞皆價美而有深度,例如「生命如光歌」、「生命之神歌」、「培養惜操歌」、「人生意義歌」、「許願歌」等,我想教會及教會學校應多借助這些詩歌的內容,編訂一些生命教育的課程,幫助年輕人多思考和反省人生,讓他們做個扎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