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政治觀(上)


1899 期(2001 年 1 月 14 日)
◎ 文林 ◎ 何定邦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神學家史托得曾說:「今日教會兩大神學陣營的對比,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劇之一。一方面,保守派忠於聖經卻不合時宜,另一方面,自由派與激進派跟上時代卻不合聖經。」故此,我們今天的使命,仍是要把兩方所關注的結合起來,一手持聖經,另一手持報章,擁合聖經與社會的鴻溝。在政治的立場上,許多信徒只持冷漠和事不關己的態度。但回歸後,面對著許多反對和批評政府的聲音,便頓時變得無所適從。其實,從聖經和教會歷史建構的政治觀,可以幫助我們如何回應時代的需要。

  
一、聖經和教會歷史建構的政治觀:

  A. 新約中政權管治的張力:

  整個舊約聖經所記的都是神治國度的社會,君王直接代表神去治理百姓,其要求和賞罰便代表著神的心意了。當神差遣先知發出預言和勸告時,也是指向這個屬神的群體,等同於今天的教會。所以,在舊約的神治社會中,還沒有從神分別出來的另一個管治的力量和架構的出現。耶穌基督的臨到,代表另一國度的開始。耶穌指出:「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廿二21)如此,耶穌提出一個不同於舊約神治國度的觀念,指出君王與上帝的要求是有分別的,並可能產生矛盾和張力的。雖然如此,羅馬書十三章一至七節中指出一切政權無論善惡乃出於神,國家乃是神自己設立的僕役,用以帶來秩序安寧。但另一方面,到了某些情況下,如啟示錄比喻國家變成了紅龍巨爪,用以壓迫神的子民,並將兩股力量比喻為兩座城(羅馬城和新耶路撒冷)和兩個女人(大淫婦—羅馬和基督的新婦—教會)。可見,我們對政府的態度多少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它,是神的僕役,或是敵對教會的勢力呢?

  B. 教會歷史中政權管治的張力:

  在第一世紀直到君士坦丁的幾百年間,教會是備受壓逼的一群。但自從主後三○○年,君士坦丁自稱已信主,基督教突然間成了帝國的寵兒。到了中世紀,教皇的權力終於被視為超越所有國家君王之上,但亦證明了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就在這形勢下,路得和加爾文以兩個城、兩個治權和兩個子民為基礎,作出爭辯和反抗。他們的改教思想便孕育了民主的政體,如美國的民主政體在幾方面接納了基督教的前設:

  1. 他們相信國家必須依從一個客觀的道德準則。

  2. 他們知道人有罪,他們不信人,所以需要有制衡的基制在政府當中。

  3. 他們認為一個有效力的政府必須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否則便會變成無政府狀態,或是非常專制的政體。

二、民主政體的基礎:

  不同國家的基督徒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就算是民主政治的環境,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代議政治無疑地比任何其他型態政府更合聖經的原則,但在不同的政體下, 信徒依然能事奉上帝。基督徒推薦民主政治,因為一個政府若以民有、民治、民享為目標,有規則地允許任何人競選公職,這樣的政治環境最能尊重上帝賦予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 這個墮落的世界中,權力有腐敗的傾向,權力的分散和制衡作用建立在行政結構,會減少腐敗的程度,但仍無法全然地避免權力的腐化。

  
三、如何促進民主政體的運作:

  若公民能堅定的支持民主原則,盡其所能地促使民主政治順利運作,最能保證公共事務決策得以可靠進行。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從衝突中達成協議的民主過程,十分重要。在這個墮落的世界 ,衝突產生短視與近利,必須藉著不同立場的兩方公開討論、辯駁,並在彼此制衡下,才可使政策更公正地施行。公開討論的氣氛愈健全,這個社會就愈健康,愈成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