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把握牧養契機
第 2984 期(2021 年 10 月 31 日)
◎ 要聞
社會環境急劇轉變,不少家庭均選擇移居海外,移民者固然要適應文化轉變,惟留下者也要經歷被遺棄的創傷,堂會的支援尤其重要。中國神學研究院已於十月八日,於該院及網上舉辦「留散下的港人──重塑家庭的契機」講座,從神學、輔導及牧養角度,探討如何應對當下處境,讓家庭在轉變中把握重塑的機遇。
移民考驗家庭適應力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輔導科)林添德老師指,移民會帶來生活習慣和文化的衝擊,其中移民者在首半年會經歷蜜月期、半年後經歷挫折期、一年後則進入適應期。他解釋,移民者初到新環境,對所有事物都有新鮮感,親朋的支援較多;然而,當發現外國與香港各方面都截然不同,便會開始掛念從前熟悉的生活方式,甚至不接受失去的事物;最後在適應過程中,開始學習語言及擴闊社交圈子,所以經歷這些過程絕不容易。他表示,移民是一項需要整體家庭參與的決定,必須認真考慮家庭成員的「不同意見」及「獨特需要」,即使兒童未有足夠成熟度參與決定,也要讓他們說出感受和表達情緒,最重要是父母要了解他們的想法。
「去留都要面對一個不能掌握的將來、一個需要很多適應的將來,因為將來會有很多轉變。」他從婚姻輔導角度解釋,當家庭處身變幻不穩的處境時,十分需要家庭發揮適應力,如當夫妻各持己見時,須學習各自接納對方的需要,當願意適應和踏出第一步時,感情將不減反增。他坦言,移民潮下接觸不少夫妻,許多婚姻關係一直存在問題,包括缺乏溝通、信任和充滿誤解,從沒嘗試理解對方,故面對移民潮時,自然沒有足夠凝聚力和適應力去解決問題。
商討過程為建立關係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博士以倫理角度思考移民問題,強調每個家庭都要面對去或留的選擇,所以家庭成員必須作出討論,否則將沒有表達空間。惟他提醒,討論過程中必然牽涉工作前途、子女教育、物質生活、家庭責任等考慮,人往往只重視某些重要事項,卻忽略了其他因素和家人的獨特要求,所以討論十分重要。
他強調,商討並不只是為了作出決定,而是建立關係的一趟旅程,因即使所有家人決定一致,背後原因可能各有不同,討論有助釋除誤解。此外,如有堅定原因則證明非一時衝動的決定,便可減少移民後後悔的機會。「移民不是一個個別的決定,而是如何流露生命、品格和美德,能否透過這機會令我和整個家庭成長……這是一個契機。」
教會羣體需共苦同行
宣道會希伯崙堂江明慧傳道分享其教會的狀況,指該堂約有四十個家庭移民,其中逾半家庭育有子女,約四成在教會有事奉崗位。她坦言,移民潮對教會造成牧養羣體的斷層,當剩下長者及年輕信徒時,不但牧養方式必須改變,同工亦要支援原有信徒的事奉崗位,同時重新培育信徒領袖。
她形容,過去教會弟兄姊妹關係親密,當遇到困難時常彼此代禱,可說是「共苦」關係;但移民潮下,信徒由考慮移民至決定離開,弟兄姊妹及牧者都可能不被知會,人與人的連繫突然變得疏離,羣體間失去了「共苦」的經歷,故留下來的人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她不諱言,教會曾希望公開為移民家庭舉辦祝福禮,但結果卻無一個家庭願意出席,可見移民潮的核心影響,在於反思教會弟兄姊妹是否失去了彼此的信任。
因此,她表示牧者應賦予留下的信徒使命和方向,最重要是愛與接納,讓他們明白離開的人也是上帝所愛,或許是帶着聖靈感動而離開。其次是教牧要與他們同行,即使未能解決問題,也要令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明白」的,教會與信徒一起經歷「共苦」的階段,便能重新連結起來。「當有共苦和結連時,其實可以承諾着一起同行,一起面對前面更多未知的因素,以致能重塑這些家庭,歸回到上帝裏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文林】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誰明稚子心】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