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勝於記憶
有人認為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夠發現相對論,就是因為他能經常保持童真的想像力。他自己也坦言: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這個信念其實與教育研究不謀而合。根據布盧姆的六級學習分類 (Bloom's Taxonomy),知識或記憶屬最低層次,而創造則佔榜首,是教育工作者須努力培養學生達致的最高認知層次。
用聖經的角度看,天父既創天造地,由無變有,人類與生俱來便有創造動力,並不難理解。相信詩篇作者如大衞等人必大大享受其創作之樂。話雖如此,今天華人社會的教育在這方面值得驕傲嗎?根據早幾年的一個國際教育評估調查,在二十一個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則排名倒數第五。多麼揪心的一個發現!由於香港也瀰漫着操練與應試的學習氣氛,相信結果也不相伯仲吧!
初中小金庸
但回望自己的教育生涯,感覺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也不一定難似登天,反而時有驚喜。曾見證一個十四歲的李同學,在中三暑假後出版二十萬字的第一集武俠小說,又在三年後出版第二集。內容有板有眼,文筆秀麗,甚有少年金庸的氣質!
在好奇之下,發現幾個因素孕育出這個小作家的誕生。除天生喜歡「天馬行空的幻想」,其一重要影響就是在小學已啟蒙並鼓勵他開卷有益的老師,以致在二、三年間,李同學的中文水平有「長足的進步」。其二是熱愛、迷戀、夢想組合的推動。他說在小學時已陶醉於金庸的《笑傲江湖》,以致挑燈夜讀;隨後更迷上宮崎駿動畫中矢志成為作家的夢幻街少女。就如加納德所說,「創造力始於對事物的親密結緣,像墮入愛河」。三是他把激情化成為反覆苦練、鑽研行動,比如把金庸全集讀三遍,第一次是專注劇情,第二次是文章的起承轉合,第三次是人物的刻畫。李同學自小六至中三每年暑假,幾乎每日都往圖書館閱讀、找資料、埋頭寫作,一點也不感辛苦,反覺「樂透」!
學校推動創意
但故事並沒有這樣完結。這個創意淋漓的小作家也確實影響了作校長的我。幾年後,當學校轉型成直資中學 ,有較多的自由度時,我堅持要在初中加插一創意計畫。即每學生於完成中三時必須展示一項自我創作品,選擇範疇涵蓋: 音樂、美術、寫作、科學、商業等。也刻意聘請出色駐校藝術家等專人來誘導同學。結果難以一一敘述,但看見近年同學自己創作學校演出的音樂劇劇本及樂譜;又目睹同學為學校所在的社區設計保育文物及長者房屋的建議藍圖, 便更確信投資在學生創造力上的回報,原來是可觀的。教育工作者讓學生以創作回應神創造的奇妙,原來是極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