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佔治九龍半島,後來又租借半島以北的土地之初,滿清皇朝已屆衰亡階段;那時香港是革命黨人藏身活動的基地之一。牛池灣清水灣道此處在當年曾經闢建為一個農場,正是革命黨人利用作為隱伏分的計策。至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本地富商購入農場,改建作私家住宅。到了一九二六年,整片土地售予「安貧小姊妹會」(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辦理安老院。
這是起源於法國,由聖余剛貞修女(Saint Jeanne Jugan)創辦的女修會。她在十八世紀末生於法國西海岸,志向關顧貧病老人,結果在一八三九年成立相關組織。由於修會正好服事易被忽略的無助者,事工迅即在世界各地發展開來。修會來到香港,在牛池灣取得土地辦理安老院,取名「聖約瑟安老院」(St. Joseph's Home for the Aged)。院舍的規模宏大,更是香港第一所專門的安老院。
聖約瑟安老院按着事工發展所需而陸續擴建。清水灣道的正門入口處建造了門樓,門眉上面可見 J.M.J. 字樣的浮雕。三個字母依次代表「耶穌」,「瑪利亞」和「約瑟」,是關顧貧病老人的榜樣和動力。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這位約瑟大概是聖經中耶穌的父親。安老院共有多座房舍,現址仍保存安老院最大座的「A」房舍。
在上世紀九零年代初,隨着香港社會的進步,政府提高了規管安老院設置和營運的準則。聖約瑟安老院的規模相當宏大,必須花上巨額經費,才足以進行相應的優化,以符合新訂的準則。修會難以籌措此後的龐大營運經費,後來與地產發展商取得協議,對方負擔在上水建造一所全新的安老院舍,來換取清水灣道的這塊土地。
原址在牛池灣清水灣道的聖約瑟安老院,於二零零三年遷往位於上水的新院舍;發展商則計畫在舊址土地上建造住宅。舊院舍的門樓及「A」房舍,都建於一九三零年代;再早的私人住宅中的一幢,則建於民國初年。這三項建築都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保留下來。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