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法——馮.席拉赫小說中的寂寞刑事犯》


2905 期(2020 年 4 月 26 日)
◎ 閱讀馬拉松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代教會還談不談罪?還是我們已因怕得罪人而避談罪?不談罪,到底上帝要救贖甚麼?

  我是一口氣看罷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短篇小說三部曲,並迷上這位德國刑事辯護律師出身的小說家。但這種迷,並不狂熱,卻很深沈。他那冷硬、惜墨、準確的文字,不是要你熾烈,而是要你鬱結於人性的悲鳴。後來我送了一套給一位嗜書的好友,他只看了一本就沈重得無法再看下去。

  馮.席拉赫處理過一百宗殺人案,以及約七百宗其他刑事案件,他的委託人包括達官顯貴、特務黑幫、販夫走卒。經歷許許多多後,他終於承受不了,發現自己若不想成為酗酒或憤世的律師,就得做點別的事,於是他寫作。

  德國擁有豐厚的文化與信仰遺產,卻已相當世俗化。德國人沒有漠視罪性,卻也愈來愈難在信仰中尋求救贖,法律成了重要的守護者。馮.席拉赫從其專業出發,在傳統罪與罰的討論中,加上司法制度的元素,竟扣連起當代的心靈,使一切變得更深刻、深沈。他的三部曲就是按刑事案件的三個程序:「首先要確認有一起犯罪事件(罪行),接着確認被告就是這起案件的罪犯(罪咎),最後是量刑(懲罰)。」

  三部曲第一篇講到備受敬愛的費納醫師,給深愛的妻子折磨了一輩子後,在七十二歲的某個早晨,斧殺妻子,共砍二十斧,「他的確犯了法,但罪行有多重就難以判斷了。」馮.席拉赫總是精準而冷靜地敘述當事人如何一步一步,愈走愈寂寞,落到一個非人的困局,然後犯案。知道案情後,你就開始愈來愈不確定對方的罪責及該受的懲罰。

  身為辯護律師,馮.席拉赫卻無意為司法制度辯護,他不是反對法律,他只是明瞭司法制度也有軟弱無力之時,有時正義得彰、有時正義不彰、有時正義顯得荒誕:法官故意忽略了某些線索,好讓因被虐而殺夫的妻子得到釋放⋯⋯;你助虐兒的父親脫罪,他回家後就把兩歲的兒子掉進洗衣機然後開動⋯⋯;你找到一個程序中上的錯誤助人口販子脫罪,之後女證人被滅口⋯⋯。司法制度精密地維護正義,卻不時失靈。

  跟一般犯罪小說不同的事,這些故事的重點不落在誰是兇手;更多是在談人性、談罪性、談法律的限制、談罪惡社會的生態,你只能陪作者一同嘆息:「大多數人不識得暴力死亡,不識得它的樣貌和氣味,也不識得它留下的那種空虛。我想到我曾為之辯護的那些人,想到他們的寂寞、他們的陌生,和他們令自己感受到的驚嚇。」

  我不想太快跳到「耶穌基督是救贖的主」的標準答案,因為罐頭答案只能自娛,而無法進到寂寞者的心。馮.席拉赫卻為我們打開一道門,叫我們不要顧着自言自語,而是去聆聽寂寞者的寂寞,看見我們都行了不同的罪行,要付上不同的罪責,承受着不同的懲罰。然後,我們才知道要去上帝面前尋求怎樣的救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