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生身上看見耶穌


2905 期(2020 年 4 月 26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播道醫院在一九六五年建成,座落於九龍城亞皆老街,當時周圍聚居着不少自五十年代從中國內地逃來的難民。十一年後,孔慶明醫生加入,至二零一五年退休時曾當過院長三次,人生超過二十五年與播道醫院共度寒暑,當中遇上不少危機,從而體會上帝的恩典,並見證播道醫院的發展。

  醫科也是一門藝術

  孔慶明一九七五年大學畢業後,分別在瑪麗和伊利沙伯醫院實習共一年,期間發現自己容易發脾氣,對如何拿捏成為一位好醫生感到困惑,認為過去五年在醫學院讀的只是一門科學,「但原來做醫生也是一門Art (藝術)」,就是「如何與人相處、溝通,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刻「我發覺我需要找一個師傅」。

  作為播道會會友,那時他聽聞播道醫院的醫療宣教士「有很好的聲望」,故希望從他們身上學會怎樣作一個基督徒醫生,於是他在當年大約一百五十名實習的同學中,成為少數離開公營體系的醫生。一九七六年七月八日,孔慶明成為播道醫院的醫生。

  宣教士的身教

  播道醫院由美國播道會差會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合作管理營運,六十年代初,差會派遣卓恩民醫生(Dr. Robert Chapman)和黎定春醫生(Dr. Gordon Addington)兩位宣教士來港,藉醫療傳教,二人最初在播道會恩泉堂附設的診療所工作,之後建立播道醫院。

  初進播道時,孔慶明每天早上八時半跟着卓醫生巡房,總看到他「握着病人的手,和他們聊天」;之前更會一起為當天的工作、病人、同事禱告。

  而最影響他的,是卓醫生能給予當時年輕的他有空間修正自己。有次他因病人沒吃藥而生氣,「本來是有些傲氣」的孔慶明最後「給病人投訴」,卓醫生走去跟他談,沒有責怪,只是想幫助他面對問題。這種「在錯誤中感到自己是被接納,你可以重新來過」的感受,讓他後來當院長時,也懂得給予同事犯錯的機會,「當然你的錯不要太過離譜」。

  第一次當院長幾乎摔死

  五年後,踏入三十歲的孔慶明覺得「應該停下來整理一下,看看人生下半場應怎樣過」,正準備辭職去讀神學時,怎料董事會希望他多留一年,好讓院長李約翰(Mr. John Neir)可以回美國述職,於是一九八一至八二年,「就是我第一次在播道醫院做院長的日子」。

  那一年他參與一項重要規畫,就是將原本只有三層的醫院再加建兩層,那時他經常走去視察,期間經歷過兩次在地盤被釘刺穿鞋底,又試過在工地攀棚架時失足跌下,「幾乎摔死了」。

  一九九二年,結束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的全職事奉後,孔慶明希望重拾醫生的工作,但想到「頭尾十年沒有做醫生,相當困難」,剛巧播道醫院有空缺,卓醫生願意給他機會,滿以為可以再跟師傅學習,卓醫生卻要退休返回美國,臨走前「他把他的部分病人交給了我繼續照顧」。

  第二次當院長面對經濟危機

  一九九四年院長李約翰突然患有重病,孔慶明惟有臨危受命,第二次接任院長之職。那時播道醫院卻面臨經濟危機,有很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原來早在一九九零年醫管局成立時埋下,當時補助醫院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逼使作為私營的播道醫院,在薪酬上也要大幅調整;而且播道再不能像以往般,可以免費接收從外國寄來的藥物和物資,致使經營成本上升。

  為了救亡,孔慶明執行院董會的決定,只有賣掉醫院的物業。「當時醫院有五個物業」,是以前醫院買來作醫生的宿舍,後來因改了薪酬制度不用再提供宿舍而空置了。

  可是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董事會「做了一個很沈痛的決定」,在一九九七年關閉產科服務。事件對播道做成很大的衝擊,除了要遣散數十個相關服務的同事如助產士、清潔的嬸嬸外,也讓剩下的百多個同事人心惶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輪到自己」。當時醫院甚至不夠流動現金支付遣散費,面臨破產的危機,幸得有人及時借了七百萬給醫院,才能過關。

  重新抖擻出發

  一年後,播道的經濟穩定下來,將貸款全部歸還,孔慶明相信是「上帝給我們有機會重新再起步」。接着他提出要革新,用了七年時間改建修葺殘舊的院舍,當中包括將產房的樓層改為耆康頤養中心,為長者提供優質的院舍護理服務。

  為了配合醫療科技發展,孔慶明想到醫院只有基本的X光和化驗並不足夠,於是「想辦法買第一部電腦掃描」,向銀行借錢,像供樓的由那裏起步,「跟着我們有磁力共振」。

  後來他們更得到一筆一千二百萬的捐款,購置一部正電子掃描,那是「幫助癌症病人檢查是否有擴散跡象的儀器」,當時只有少數醫院擁有,這些連同之前的六百多萬碎石機捐款,都是來自一位無名氏,「我可以說,真的有神蹟」。

  作為院長,孔慶明還希望秉承創院宣教士的精神,以關懷角度,填補社會上一些醫療缺口,於是發展慈惠服務,早年曾讓低收入家庭的學童,以二十元便可以在門診看病,「很多私家醫院不會做,因為太小兒科了,又不是賺錢的東西……那我們做吧」;後來更找來基金會,在政府資助之先,已為綜援長者免費提供白內障手術。

  二零一一年孔慶明退休時,原本醫院「已經用盡了所有的地積比率」,終獲政府批准加建第二部電梯,他相信「這是上帝給醫院的一份禮物」。三年後的二零一四年十二月,這位前院長收到董事會的電話,說「二零一五年沒有院長了」,不得已再做了九個月的第三次院長。

  回應時代所需

  回想起來,孔慶明說從一九七六年第一次踏足播道,到一九九二年再回來,「我會說不是偶然」,因為「這間醫院太小」,最初是因為「蔡(元雲)醫生當時被上帝呼召」做青年工作,他來填補他的位置。「九二年亦都一樣」,若不是有人離職,「醫院也不會專門為我開一個職位」。

  這個不偶然讓他要為播道作為一間基督教醫院,也是全港最小的醫院定位。

  「地皮並不屬於我們,我們亦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擴大」,孔慶明知道在地方小,又沒有很多財政儲備下,醫院的方向及如何在夾縫中運作,都很考驗管理層。

  他說自己受宣教士教導,「一直只想做一間平民化的社區醫院」,而不是一間「只是配合私家醫生的醫院」。於是他在位時,嘗試找一些願意跟醫院合作的醫生,有一個定額收費,「費用低過市場的價錢」,讓中下層的市民也能負擔,不過他承認今天很難實行,「私家醫生會要求醫院作出價錢上的調整」。

  儘管現今的醫療服務面對很多挑戰,孔慶明希望播道的醫護仍能傳承宣教士的使命,就像「病人在卓恩民醫生身上看見耶穌」一樣。他說醫療發展至今,醫生「太倚靠化驗去作判斷」,將病人看成一堆數字,而忽略了「他的感受、他所面對的疾病為他帶來的影響」,所以他希望醫護要「以病人為中心」,這樣才能實踐播道「全人醫治,盡心關懷」的理念。

  

  孔慶明 ︳播道醫院退休院長

  訪談日期︰2019年4月29日

  訪談學生︰鄭曉婷、楊志權 / 香港浸會大學

       黃心研、梁穎恩、林桓彤 / 協恩中學

  整理及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