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會牧養策略
 疫情下實踐大使命


2905 期(2020 年 4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中國神學研究院已於三月三十日,在Facebook舉辦「疫情下之新常態──再思教會使命」網上研討會,探討疫情下的傳福音機遇,同時想像恢復實體崇拜後的情景,反思牧養策略。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梁嘉銳解釋「新常態」一詞,他形容這是大事件發生後,新的方式或處事方法徹底改變了原有處境。他以「新常態」下的經濟活動為例,如近月食肆因疫關係,比以往出售更多外賣食物,不少人因此要在工作上轉型,教會在牧養會眾時應考慮現實的社會狀況。

  生活習慣改變 或使信徒流失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名譽副教授許志超指,近月網上崇拜盛行,信徒可按個人時間自由參與不同教會的網上崇拜,生活習慣亦因此改變,擔心日後或觸發信徒轉換原有教會。他以心理學角度解釋,離職與離開教會的前因後果有相似之處,僱員或因工作地點便利、交通方便等因素,願意忍受不快的職場環境;信徒同樣會因各種因素,如崇拜時間配合個人生活習慣等,慢慢形成與生活「嵌入」的狀況,因此縱然對所屬教會或有不滿,仍願意繼續留在教會中。

  惟最近兩個月各教會均設網上崇拜,不但參加時間較為靈活,信徒更可自由選擇參與其他教會的崇拜,以致大大降低了與所屬教會的「嵌入」情況和親密度,結果任何對所屬教會的不滿足,都可觸發信徒轉換教會。隨着生活習慣改變,他擔心日後恢復實體崇拜,有信徒或會轉至其他堂會,部分或會轉為參加網上宗教代替品,甚至其他非宗教活動。

  善用時代工具 接觸未信羣體

  對於「新常態」下的可行聚會或牧養方式,如何維繫與會眾間的關係尤其重要。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暨實踐科助理教授朱光華指,教牧可與區內教會協調,每週由不同教會輪流帶領崇拜,牧者便可騰空更多時間,以不同形式關心會眾的需要。他又特別提到長者或行動不便者,他們在疫情下未能前往教會聚會,心靈困苦;牧者在遵守衞生原則的前提下,可帶同聖餐的餅和杯前往探望和一起領受聖餐,這正是強而有力的關懷行動。此外,網上崇拜能接觸未信者,如能在崇拜信息中打動未信者的心靈,他形容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外展」機會。「教牧經常思考,如何在疫症後留住會友,但其實在全港水深火熱下,這更是大好良機接觸平時不會踏足教會的人。」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務長暨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亦表示,大部分長者不懂科技,無法參與網上崇拜,卻又十分懷念參與實體崇拜的時光。他建議牧者或弟兄姊妹在安全情況下,可攜帶電子裝備到長者家中,陪同他們參與網上崇拜,過程需花上大量時間卻能盡顯關懷之心。他形容,網上世界就像一個禾場,教牧可透過網絡接觸不同的人,因此絕對是一個傳福音的契機;他建議牧者要善用和學習使用新科技,同時調整網上崇拜講章的信息和語言,讓未信者能夠明白和得着,把握機會在疫症下回應人內在的需要。

  最後他提到,基督教的大使命為傳福音和門徒訓練,但在「新常態」下,弟兄姊妹未能在教會見面或舉辦街頭佈道,故必須反思如何在網絡上傳福音,同時透過電話或網上應用程式進行門訓。至於大誡命係愛神愛人,他指教會以往主要透過探訪關懷有需要的人,但隨着社會狀況改變,教牧應留意社會現實,如關心疫症下最艱苦的醫護及基層羣體,嘗試以不同方式展現愛鄰舍的精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