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fering,痛苦,苦難,是實際處境的困頓,更是心靈蒙受的煎熬。沒有人會選擇受苦,但人生在世就難免遭遇患難。困苦之人,常會滿腹疑問:為何是我?是犯罪的懲罰嗎?難道上帝不能解救我?祂真的仍愛我嗎?痛苦何時是盡頭?上帝在哪裏?
早年已跨越貧富落差與人生跌宕的筆者,自以為有豐富的吃苦經驗,豈料全職事奉之後卻面臨一場災難般的疾患。這頑症與微絲血管相關,不危及性命,卻無法根治;不單日常活動、飲食不勝困擾,要長期「爛臉」迎人,更令身心疲憊,不堪壓力,嚴重時更妨礙正常人際交往。醫學界無從確定起因,只有避免惡化之策。
對影自憐,真的無望了嗎?皮肉之苦固然難受,心靈之痛更近摧枯拉朽。外在的拆毀,狠狠地挑戰着內在的信念。周而復始的「抗爭」中,多少次撫心自問:神啊,是否得罪了祢而不知?心思言行檢視一番,認罪悔改,未見起色。筋疲力竭之苦,正如「深陷在淤泥中,沒有立足之地;到了水深之處,波濤漫身;因不住呼求而疲倦,喉嚨發乾;因等候神,眼睛昏花。」(詩六十九2-3)
尋個究竟?懇求醫治?不知多少個日夜伏在主前。禱告、靜默、閱讀、聆聽,直至剛硬、灰暗的心漸漸變得柔和、明亮。這段日子,美國神學教育家、作家塞門生(Daniel J. Simundson)八十年代的著作《祢在那裏?》(Where is God in my Suffering?,李永成譯),給了筆者許多亮光。
原來,苦難確實可能出於神的心意,有的是對人犯罪的審判,有的只是為了在那人身上彰顯神的榮耀,成就更大的益處。這場患難雖然表面醜陋,卻帶來極美善的重建――在一次最痛苦的禱告之後,上主親自告訴筆者:要以祂的眼光代替自己或別人的眼光來看己、看人、看世界。
對於慣性以自己或別人的眼光看事物的筆者,這個嶄新的視野讓心靈全然釋放了。就如耶穌醫治的那個生下來就瞎眼之人,聽見主慈聲說道:「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神的作為。」(約九1-7)
原來,上帝所創造的有序世界被罪污染後,事情並不完全受控制,有的不是上帝引起,或不是祂希望發生的。我們所作的只要是在上帝旨意之外,就常常彼此殘害,或自害己身。然而,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帝選擇了彰顯愛、多於彰顯能力。透過愛子耶穌親自在十字架的犧牲並復活,上帝讓人徹底知道祂的愛以及勝過痛苦、死亡的權柄。祂選擇與人一起――受苦。
筆者恍然大悟:就像許多人那樣,自己苦苦尋問而找到的,不就是這份一起經歷苦難的愛嗎?
這痛苦的盡頭是美好的結果嗎?很可能。至少我已知道,上帝仍在生命中作工,而痛苦,一定不是最後的答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