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計算得那麼清楚嗎?


2870 期(2019 年 8 月 25 日)
◎ 牧心世情 ◎ 蒲錦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們生活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很多時候都會考慮一件事情有沒有為自己帶來好處才去做。

  做學生的,會問:「上課的東西是否會考試?」如果不考的話,大可不讀,無需費心。做家長的,會問:「帶回家的功課是否要交?會否計分?」如果功課不用交又不計分,為甚麼要做?

  工作也一樣。如果不影響我的薪金和晉升的機會,為甚麼要付出額外的努力?我又不是老闆。生意反正不是自己的,幹嗎這麼緊張?

  不計成本和成效的事工,恐怕連教會也不願意做。

  我們都習慣了衡功量值的資本主義邏輯,失去了孩子般的單純和樂趣。

  其實,凡事都計算得一清二楚的人生,是十分悶蛋的人生!

  一首悠揚的樂曲,可以讓人屏息靜聽;一幅內涵豐富的畫作,可以叫人目光停駐;一本動人的小說,可以令人感動不已。而懂得欣賞傑作的聽眾或讀者,不少時候並沒有抱着得到甚麼的目的。單純的欣賞本身,已經令人愉悅。正如小孩子一起玩遊戲,目的往往不是在學習人際關係或多元智能,只是單純的享受其中的樂趣。

  許多父母都經驗過把孩子抱在手中的滿足,不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會供養自己,而是單單因為這是愛和被愛的關係。這是人類最簡單、直接和珍貴的經驗。

  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中,是否可以得到更多從學習而得的樂趣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可以一邊教也一邊學,享受到和學生一起成長的喜悅呢?

  在教會生活中,牧者和弟兄姊妹享受在一起的感覺嗎?互相之間建立起親人般信賴、支持和憂戚與共的關係嗎?如果沒有肢體互相連結而只有工作的關係;如果沒有信任而只有交代問責的制度;如果沒有互愛而只有事工績效的計算,那麼,教會還算是教會嗎?弟兄姊妹還應該稱作弟兄姊妹嗎?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三節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當所信和所望的都得到成就時,便不再需要信和望,但是,愛卻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

  愛學習、愛孩子、愛美、愛己、愛人、愛上主,讓人在一瞬中經歷永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