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資訊爆炸世代
 牧者信徒警醒同行


2870 期(2019 年 8 月 2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月網絡上出現不少文宣和假新聞,部分更難辨真偽,以偏概全。然而,身處分秒必爭的互聯網世界,信徒每分鐘都接收極多資訊,如果沒有警醒的心,很容易成為轉發假消息的「幫凶」。明光社已於八月八日,假該社舉辦「如何回應社交平台與新世代抗爭新聞工作坊」,各講員分享如何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準確接受訊息。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郭卓靈留意到,當某機構或人物刊登文章時,讀者會認定發布者立場,於是以既定的概念閱讀,甚至封鎖對方,不欲看到自己不認同的資訊。她強調,閱讀新聞必須小心謹慎,因單一相片或媒體的報道未必是事實之全部,「我們在網上接收資訊要提高警覺,留意會否有網頁或Facebook專頁造假新聞,又或者以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影響我們思考。」她又提到轉發資訊者的角色,有機構曾進行調查,不少受訪者認為網絡世界的誠信並不重要,轉發者重視資訊的趣味多於真實,更有超過 25%受訪者表示不論資訊真假均會分享。她表示,外國不少學校已將「媒體素養」一科加入教學課程中,教授學生如何接收、分析、評估和發布資訊,除了媒體從業員需要學習,公民也應有這種能力。「作為媒體接收者要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假,也要有產生資訊的能力(將重要事同人分享),這方面也需要重視。」

  此外,不少人也會將個人情感放進報道中,例如在特定相片中加上誇張的標題,併湊內容吸引眼球,然後影響讀者情緒繼而轉發,甚至「看圖作文」,隨便將網絡照片配合新聞內容發布等。她建議,讀者收到資訊後不要立即轉發,可在網絡上搜尋有關圖片或新聞,嘗試尋找來源,辨別真偽。她又希望讀者明白,很多傳媒都有既定立場,即使記者拍下真實片段,電視台也可任意刪剪,所以唯有多看不同傳媒的報道,冷靜過後才下判斷。今天,人人一機在手,發布資訊易如反掌,「轉發新聞時,有否想過我們都可能是網路其中一個媒體?……一些言論要控制和查證後才可發放,這是我們應當留意的。」

  鼓勵溝通 了解不同立場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歐陽家和稱,Facebook會以關聯性導向資訊,即按照用戶平日接觸最多的類別提供相關資訊,結果自己較少接觸的東西,便逐漸消失在社交平台。因此,他強調信徒必須留意正反兩面的消息,讓Facebook能平衡地顯示資訊,同時要與不同立場者對話,即使意見不一也應盡量溝通,避免偏聽一言。

  網絡世界發展迅速,最近的社會活動正示範了如何運用網絡動員,他表示網絡社運其中一個特點是「快」,網民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大量海報及宣傳單張,更在數天內於世界各地媒體刊登廣告,效率之高超乎想像。此外,網絡直播也常見於是次運動中,每人舉機便可直播現場片段。惟他強調,網絡直播只有單一主觀視線,可能只看到某一角度呈現的事實,而且網上直播缺乏監管,雖然畫面及旁白大多吸引和令人投入,但長期追看或會影響精神健康,甚至容易被某一觀點「洗腦」。他又籲信徒不要輕看自己在通訊平台發表的說話,因為每人在網上的意見都可能變得重要,有機會被大多數人接納,產生的效應可以極大。

  關心會眾 堅守信仰價值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則分享教牧在現今處境下的牧養角色和態度,他提醒,部分牧者對政治時事的了解不足,加上對社交平台的運用更是陌生,故牧者並非信徒心中的政治權威。他又指,政治往往是對時局的分析和回應策略的研判,與真理未必有直接關係,如信徒每次都將政治與真理掛勾,便再無討論的空間。

  談及牧者使用媒介應有的態度和裝備,他指牧者需努力接收不同來源的信息,並要有廣闊胸襟了解各弟兄姊妹的思想,否則將無法回應信徒的需要。另外,他認為牧者的公信力十分重要,因此如未經核實,不宜轉發任何緊急或內幕消息,以免引起信徒間過大的迴響。

  他強調,牧者在社會問題上最重要是關心會眾,擔當關心社會的聆聽者和同行者,而非時事評論員,所以牧者在前線關顧羊羣,目的是告知信徒自己與他們同行。「去(前線)是表達關心,未必一定要認同(信徒的行為)。」他強調,作為上帝僕人要堅持基督徒的價值觀和體統,因此關心信徒不等於認同其做法,不能為了博取會眾接受自己的關心而討好對方,相反應思考在合宜的時間和場合,向對方宣講真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