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院校團契的演變與今日面對的機遇挑戰


2864 期(2019 年 7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 盧家輝、Gigi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盧家輝/Fox(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同工)、Gigi(城大基督徒團契團長)

  Fox: 九十年代的院校團契回憶

  如何描述我那九十年代院校團契的氛圍呢?

  對那一代大專生而言,香港瀰漫着一種危機感、甚至末日情懷,他們心裏都「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引自達明一派的歌曲《今夜星光燦爛》)。他們的最重要議題是「九七回歸」,內心天天倒數,籌算如何在剩餘的時間內,好好裝備自己,面對一個他們感到陌生、甚至恐懼的管治政權。

  因此,九十年代的大專團契,一方面着重每星期的全體聚會時間,竭力裝備弟兄姊妹,邀請些有分量的講員來教導,內容由聖經、神學到時事,亦定期在週會內舉行小組查經、屬靈操練學習等活動。另方面,團契也有不同小組,如福音性查經組、門徒查經組、社關組、關中組、宣教組、信仰反省組、讀書組等,以深化以上各方面的學習。 一般來說,團契整體上傾向在知性上裝備大專生,以補過往香港整體教會反智文化的不足。不過,隨着靈恩運動第三波音樂事工的影響,院校團契也開始引入大家現在習以為常的現代詩歌敬拜,讓弟兄姊妹在感情層面上得到信仰培育。但與此同時,當時靈恩運動的反智傾向亦造成團契的內部矛盾、甚至校內基督徒羣體在路線上的分道揚鑣。

  Gigi: 千禧世代的院校團契面貌

  疲乏、無力、困倦……這些都是於今日大專院校學生的常態。沒完沒了的測考、一份又一份的功課、一樣又一樣的教會事奉、失望的社會狀態等等都壓得大專基督徒透不過氣。固此,於院校團契中各人只想找一安歇之所,讓他們能於此放鬆。但同時,因着大專生的身分,各人亦願對信仰作出更深的追尋;所以大家的焦點轉向着重個人靈性操練,並努力從日常中實踐信仰。

  因此,上個學年城大團契的週會時間着重探討如何在不同生活層面(包括關係層面、社關層面)活出真實的自己,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真實的上帝和處境。同時,於查經訓練中,我們重思耳熟能詳的福音與我們的關係。而於電影組的時間中,我們亦嘗試於電影中的普世價值與上帝的話語進行對話。我們亦有基層關懷組,透過定期關懷低收入人士以實踐信仰。或許,我們未有如九十年代的大學團契般高舉知性探求;但我們亦努力嘗試於有限空間中實踐團契生活、並在日常中見證上主。

  Gigi: 面對的挑戰

  如上文所提及,忙碌的文化使各人透不過氣;而筆者相信於信仰的探求中是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大家能靜思、反思、再思。但到底如何能創造這個空間,我們如何能令校園團契成為這個空間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的挑戰。再者,於校園中各類型的基督徒羣體湧現的時候,我們的定位又該是如何呢?相信我們亦要繼續探求。

  Fox: 面對的機遇

  作為年近半百的學生工作者,我這些年痛苦掙扎甚麼是千禧世代?他們有何特徵?是人人說得老掉牙的「一蟹不如一蟹」、散漫、沒耐性⋯⋯?這些負評或只能趕走剩下的年輕人。想深一層,若這真是他們的特徵,我們這些創造今日世界的人便是始作俑者。這二十年世界急速改變,形塑出我們的千禧世代。或許我們對他們很多東西看不順眼,但我愈來愈發現他們充滿能力、彈性、創意、甚至抗逆力。或許,教會要進入新時代,就必須信任他們、放手給他們!這可能是香港教會更新的機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