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後真相文化挑戰
 籲培養信徒辨識能力


2864 期(2019 年 7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後真相時代下真假難辨,加上每天接收海量資訊,教牧及信徒必須懂得以邏輯思考,方能在現今世代中培養辨識能力。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已於六月二十日,假該會主辦「牧養沙龍:假真相、真辨識」講座。美國戴頓大學哲學系張國棟博士認為,信徒活在後真相時代,應提高警覺勿做假資訊的傳遞者,同時虛心接受不同的意見。

  張國棟博士指,後真相時代最重要是政治對立和身分建構,事實真假只淪為手段。他以美國為例,從前政客說謊必須道歉下台,但美國現屆總統特朗普多次發言被揭謊話連篇,但卻諷刺地愈受歡迎,可見事實真假似乎難以分辨。他解釋,此現象源於政客利用傳媒和學術界,各以理性之名發表文章或數據,並以這些立論支持其立場,以便推行有利自己的「事實」。結果,正反雙方各走極端,難再信任和溝通,這正是後真相時代衍生的嚴重問題。

  偏激對立盛行 摧毀社會互信

  他續言,在後真相時代下,由於有人不認同傳媒和學術界的結論,繼而批評它們偏頗,於是許多美國人建立自己的大學和報章,不但發表自己的想法,更與同業鼎足而立,甚至意圖取而代之。另外,社會陰謀論亦十分盛行,雙方均指責對方為利益而失實,真假難辨,結果在以上風氣下,社會互信基礎被徹底摧毀。

  至於基督教界亦難以獨善其身,甚至不自覺地成為後真相時代的推手之一。他以美國基督教神學院結構為例,曾有一些神學人為追求信仰純正,毅然離開高等學府,自立神學院並自設期刊和高等教育聯會等。此舉不但令神學院失去跨科際發展機會,更開始「自說自話」,漠視主流學術發展,甚至有偏激者覺得主流大學壓迫基督教,結果同樣產生了許多不信任。

  此外,他憶述八十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盛行,又容許各州設立墮胎醫院,引起教會不滿,慢慢形成一股宗教右派勢力。當時他們想團結教會,利用選票力量去爭取政治權力和話語權,盼望改變社會現象。「他們動機良好,但手段上卻慢慢變成偏幫共和黨,憎恨民主黨。」現在,部分人士更以不擇手段去為政客護航,可見美國宗教右派也是後真相文化主要推手之一。

  寬宏接納意見 邏輯思考問題

  至於香港方面,部分宗教人士針對單一議題、堅持法律要站在自己觀點那方、另立學府或媒體作論述等情況亦不罕見,故認為香港教會也步入後真相時代。他批評香港基督教媒體較少刊登國際基督教消息,而且機構立場主導一切資訊,信徒對世界各地的福音發展完全無知,更難獲得客觀持平的資訊。

  此外,他又慨嘆理性對話平台消失,形容從前不同立場者在報章上撰文,彼此理性切磋;但今天隨着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出現,正反意見歸邊,部分學者也不願發表文章,因此扼殺了許多討論空間,後真相文化逐漸形成。

  「後真相時代最困難之處,在於你根本不知道何謂客觀事實,因為每個媒體、圈子都想染手『事實概念』並加以扭曲,令我們都不敢相信他人說的事實。」因此他認為,香港教會必須承認後真相文化帶來的問題十分複雜,教會領袖或制度都無法輕易解決問題,惟有提高警覺,不隨便散播假新聞,重新學習放下情緒,以邏輯思維思考問題。他又提醒,在後真相時代下,信徒切勿以為「努力求真」便可解決問題,應以寬宏態度和邏輯地面對別人意見;至於傳媒方面應追求更崇高理想,不應各走極端抗衡同業,而是中立客觀地平衡報道。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回應指,每人都有思考盲點,如選擇性關注、先入為主的成見等,故訓練教牧辨識能力十分重要。他舉例,牧師大多只參加自己宗派的活動,或會不自覺地視其宗教的看法為權威,容易落入單一角度思考,結果將個人看法絕對化,難以接納其他人的意見。他表示,當討論社會議題時,一般只想說服別人而非尋求真理,他認為前者較易,但後者卻需要承認與修正原來的觀點,因此必須學習開放和兼容的思考,不斷探求新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