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人非「廢老」


2840 期(2019 年 1 月 27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特區政府宣布把合資格領取長者綜援的最低年齡由六十歲調升到六十五歲,引起軒然大波。有指責港府不仁、涼薄;也有同意者認為六十五歲前的人根本未算「長者」,可自食其力。

  就算年屆六十五歲,即一九五四年出生,其實屬戰後嬰兒潮一代。按社會學家說,戰後嬰兒潮乃人類歷史上最幸福、最能幹、最有本事的一代。他們免受戰禍、生於和平盛世、有機會接受教育,更適逢工業發達及經濟起飛,所以多能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奮鬥,改善生活條件,攀上社會階梯。

  當然這說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生在香港及西方自由國度的(也包括日本、南韓、台灣、星馬等)固然屬上述幸運兒;若出生在鐵幕國家則不幸是命運迥異,如中國大陸、越南、北韓、古巴。

  以香港戰後嬰兒潮來說,他們的父母多在戰前移居香港,除少數外,其餘多是勞苦大眾出身,住木屋或唐樓劏房,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孩子們也多不負所望,有能力讀書的升讀至大學,無能力或乏機會的也多憑一技之長建立個人事業,結果多能有所成就,生活無憂。

  以住屋為例,好多童年時住山邊木屋寮屋的,少年時已「上樓」入住早期的公屋(如雞寮、藍田、黃大仙),再進一步在七十年代買了居屋甚至私樓,然後隨着入息增加及香港樓價飈升,以樓換樓方式向上爬,至終住進美孚新邨、太古城、綠陽新邨等。今日你到這些老牌私人屋苑,多見到這羣六、七十歲的退休「長者」。

  當然還有相當的數目已移民外地,倘若你到多倫多的士嘉堡、澳洲悉尼的唐人街,也多會遇上這個年齡層的「香港人」。然而不論是留港或移民的香港「本土」長者,多已生活無憂,少有向政府申請長者綜援。

  至於申請的又多是甚麽人呢?其實多是七、八十年代或更後移居香港的新移民。大家還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容許內地人以家庭團聚理由申請來港,當然還有一些非法入境的(坐大飛),他們來港後多在地盤或工廠做粗活,但多入息微薄,沒能力儲蓄,到年紀大了體力漸衰,又失去工作能力及機會,惟有申請綜援度日。

  若看實際數字,也是有跡可尋。香港現時六十至六十四歲年齡羣約五十五萬人,領取長者綜援的只有萬多二萬人,因如上所言,「本土」長者根本不用申領,他們不是可以自食其力,安享退休生活,就是早已移民;剩下來近二、三十年來港的「輸入」長者,人數估計也有最少一、二十萬,那麼現時只有兩萬多申請長者綜援,已足夠說明香港的「長者」其實很本事,絕對不是甚麼「廢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