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要逆流回應社會問題
第 2829 期(2018 年 11 月 11 日)
◎ 要聞
為關注特殊教育需要學童、沈溺青年以及銀髮一族的家庭需要,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已於十月三十一日舉辦「2018寶藏重尋,你我同行」研討會,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余達心博士在會上分享「從基督教價值觀看家庭寶藏」,並由多位講員主講專題講座及工作坊。
余達心博士直言今日社會出現大危機,就是家庭失效,可見於離婚率高漲,家庭責任外判至外傭、學校及補習社上,而功能主義更是深入家長骨髓,「今日家長最關注小朋友知識方面是否跟得上,他們的競爭力如何?家庭道德教育卻被忽視。」
他解釋,問題出於高舉自我、缺乏承擔的自由觀,人們只求自我實現,關注物慾而忽略心靈,「香港社會的死症是每人都在極度忙碌當中擠壓不到空間,教會自身亦要反省,為了發展事工而擠壓信徒,今日教會已很少像六十年代般推動個人靈修和退修。」他鼓勵基督徒要「逆流」,在社會上確立基督教的家庭觀。
他建議:「一切由父母開始,由我們以生命示範,表明無論如何也都願意同在。」他指家庭是人對無條件的愛最原初體驗的地方,亦是孕育人格的基地及道德價值操練的起點,成為人能夠停息、率真、造夢、醫治及再出發之地,因此父母應以「同在」作為起點。
「為他者而活是人格的基本結構。」余博士解釋,在創世記上帝認為亞當獨居不好,需要配偶(helper)讓他整全,又以男人的肋骨造女人,使他們彼此肯定、鞏固及相輔相成。他強調,原文的「helper」在聖經中多用於神幫助人的時候,是力量與信實的結合,絕非低一等,而是彼此平等和尊重。
他續談到「約愛」是一種極端的愛,他以何西亞對歌篾的愛為例,上帝要求何西亞放下自身擁有權利的愛(Epieikeia),迎娶淫婦歌篾,且要實踐接納、建立與恩慈,「約愛就正是與他者同行至他最脆弱、破碎之處,甚至是連他自己都不敢去之處。」他提醒,基督教家庭絕不能摒棄談論父母彼此立約的關係,並要在家中保持信靠、仰望和聆聽的情操。
余達心博士認為基督徒父母清楚子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禮物,自己只是作管家,孕育他們與上帝同行,因此應讓子女高飛,確定他們的個別性,而非要他們達至父母的期盼或未完的夢,並且要帶領他們認識生命之源,教導耶和華神的言語與法規,「我們要棄絕世俗功能價值,不求贏在起路線,只求他們贏得以愛上帝、愛人為樂的情操,活出有情有夢的生命。」他最後說,當基督徒父母以生命與子女同行時,自己亦同受管教,因為養育子女是愛的操練,在付出時生命得到很大的得着。
與SEN的孩子及家庭同行
伯特利輔導中心總監吳靜華博士在專題講座上分享「如何與SEN的孩子及家庭同行」,她坦言融合教育令SEN(特殊教育需要)孩子易被同儕排斥,老師亦難着手幫助他們,SEN孩子的家長更要面對長期壓力,不少會感到焦慮,「首先要明白孩子,才可視他們為寶藏,並以同理心與他們同行。」
她指,同行者一方面要明白和接受SEN孩子的能力,了解他們真正需要,另一方面要舒緩父母的情緒、減輕家長壓力。同行者需要想清楚自己的位置再給予幫助,裝備相關知識幫助了解SEN孩子的特徵和困難,從而多一些體諒;而愛心能包容孕育SEN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關心地成長。
與沈溺青年的家庭同行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博士則以「如何與沈溺青年的家庭同行」為題,指沈溺除了是心理、認同、事物或社會結構問題外,也可能是文化問題。他解釋,沈溺問題是失控的表現,隱閉青年沈溺或因父母對他們期望過高,以致選擇打機或吸毒逃避現實。因此,他認為與隱閉青年同行首要解決其生命意義,例如人際關係、生命的熱情和感恩的心。
他又指,今天青少年在家中被父母長期「服侍」,不用憂慮生活,正需要一所如正生書院的學校,讓他們透過工作和其他活動,體會生命的意義。「今日香港只有犯事者才入讀寄宿學校,但如果是乖巧和普通小朋友則沒有……其實尤其小五至中三的小朋友很需要羣體生活。」
與老齡化的家庭同行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社會服務委員會主席樓瑋群博士分享「如何與老齡化的家庭同行」,她指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迫在眉睫,加上本港勞動人口逐年遞減,若沒有相應對策,將大大影響社會及經濟結構。她留意到,現時社會配套及發展均偏向年輕人,因此公眾應思考如何在建設長者友善的社區環境,維持他們的生活質素和尊嚴。
她表示在人口高齡化下,長者信徒數字大幅上升,有教會另外開設長者崇拜,惟她認為做法會加深長者與年輕人的隔膜,「我覺得在人口老化下,(教會)應更多推動融合,讓長者多聽年輕人議題,年輕人也多聽長者需要,以致教會作為神的家能多點溝通和共融。」她續言,長者如與社會隔離,他們會愈來愈感到孤單,身體機能亦容易退化,因此她呼籲教會除了多舉辦探訪活動外,也應鼓勵長者走出社區,有助他們保持心境開朗。
她稱,現今社會家庭結構及形態轉變,隨着子女長大後搬離,不少家庭由年長夫婦組成。他們退休後仍要共處一段長時間,生活上的磨擦增加難免影響關係,部分伴侶甚至互不干涉對方的生活,她認為這些相處模式均未如理想。因此,她建議教會應在信徒退休前,幫助他們發現彼此的共同目標和生活方式,讓他們有心理準備開展人生另一頁。另外,她提議教會可舉辦「子親活動」,鼓勵成年子女與年長父母一起玩樂,促進溝通;同時透過遊戲和義工探訪過程中,協助長者尋找生命的尊嚴和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