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樣很特別的東西。我們是受着文化的薰陶而不自知,認為是理所當然。往往是我們有機會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或是有在另一個文化長大的人進入我們的圈子,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文化是與他人的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存在,但這未必保證我們知道自己的一套行為守則和生活習慣只是一種文化的承傳。而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可以是滲透的,是吸引性的,也可以是強行進入的。
教會也一樣會受到文化的影響,通常是滲透的。在早幾十年,「教會是個家」不單是一個概念和宣講,亦是實踐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信主的青少年,放學後流連在教會,在當中溫習、交友、聊天、嬉戲,週末週日在團契與崇拜之後又會坐多一會,他們花在教會的時間比家還多。教會亦不會介意這羣青少年的存在,讓他們在當中度過青春的歲月。在今日,很多教會,尤其是大型的,仍會稱教會是個家,但在實踐上,教會更像一個機構,出入要登記;崇拜要點人頭;使用物品、房間要填表申請;同工要趕業績,活動要看宣傳策略、與會人數;凡事要按章程辦事等等。寫出這些並不是要評論那個方式熟優熟劣,而是想道出現時教會漸漸被使香港繁榮穩定向前的業績表現、管理手法和機構文化所滲透而不自知。
由家轉變成機構可能是不自覺的,其他的文化衝擊卻是來勢洶洶,將教會置於兩難之中,接受與否都會帶來傷害,令人難於招架。最明顯之一是「性的文化」。上個世紀的後半葉,無論是在社會或教會,對婚前性行為都較為嚴謹和保守。在今時今日,社會對此事的開放態度無需在此多加描述,教會亦處於兩難。嚴厲處理恐怕會帶來反效果,當事人乾脆一走了之;開放接受又怕當事者成為先例,「教壞」正在成長的下一代。
更厲害的衝擊亦衝着教會而來,像要打跨這所千年老店。現時有一種鼓吹先進、前衞、平等、反權威、反歧視、大愛包容的文化正敲打着教會的門。這些都是好的東西,是自由、民主、進步、平等的產物,誰不會認同呢?當這些文化價值觀放在某些議題上,例如在平等權利這個課題上,教會就被標籤為是脫離現實、帶有歧視、固步自封的落後羣體。除了教外人,教會內部亦有近似的異見者,衝擊着教會和傳道同工。
當代文化對教會有多重的衝擊,教會可以如何自處呢?想將這個磚頭問題先拋給「信.道.靈.心」的幾位同工,同時亦拋給各位讀者,期盼引來珠玉般的反思與分享。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