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甚麼夢?」
這是青少年團契常用週會主題之一,但相信亦是團友常見難題之一。很多時聽到團友們知道要分享這問題,總會「依依呀呀…」
「現在不是發夢的時候!」一位年輕人用很決斷的語氣回答。他續說︰「我們要應付的事情很多,上課、補課、課外研習、考試、交流……」我聽過這樣的回應,令我懷疑自己是否問了一條很無聊和過氣的問題。
甚麼時候才是發夢的時候?
難道我們要待完成要忙的事情後,才有時間做夢嗎?
以前還會聽到有人鼓勵年輕人要有大志,但當下社會鼓勵人做夢的聲音愈來愈少,人們會惟恐你志氣太高,突破規範,擾亂天下秩序;又或恐怕你的大志不展、鬱鬱不歡。不知從何時起,「做夢」似乎已變得專業,成為夢想家的專利。最終,就是說「讓夢想留給有條件做夢的人,但……不會是我」。
是誰偷走了我們的夢?是現實?是失敗的經驗?是社會設定的時間表?是人類世界所定義的成就?
夢稱之為夢,就是天馬行空,就是在高處之外,難於達成的事。雖然如此,這亦是夢可愛的地方,能帶來動力、創新、上進心。因此,追夢的人有種懾人魅力,他們的投入、專注,遇到困難勇往直前的決心往往令人敬而重之。
牧職事奉和很多從事對人的服事工作一樣,會重覆遇見很多令人感到無奈、灰心、失望、甚至不平的事情。如年輕活潑的生命卻患上長期病患,需要多次進出醫院接受手術仍無法勝過病魔;因制度或信心理由而白白錯過很多服事機會;或因人際相處問題而令到事奉團隊關係破裂或離開教會等;這些問題,每一次也足以磨滅牧者們起初的愛心,甚至成為轉職的理由。然而,今天仍然有不少牧者能在令人失望的世代,持守呼召、盡忠的見證,我相信他們仍然心裏有夢。一位長牧曾經與我分享,有時最惋惜的,是看見很多年輕的牧者,在進入牧職後,經過現實和制度的洗禮而變得妥協,失去了起初對牧養的熱情和天國的夢。
夢未必可以成真,但敢於夢,即表示了人對未來仍存有盼望和期待,也是容讓上帝介入人生命的邀請,是對那成就不可能的上帝的一份信任。
我有一個夢︰希望教會能接待不同的人,並讓各人也能發現並尋見他們在天國裏的位置,活出上帝給各人獨特的呼召。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