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3.21)


2691 期(2016 年 3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這半年內,我分別有機會到南非和馬來西亞去。這兩個國家都是種族多元。南非由黑人、白人、印裔人士等組成。馬來西亞由馬拉人、華人、印裔人士和原住民等組成。語言、食物、生活習慣等不同足以令不同種族彼此間難明白和難適應。往往,這不明白和難適應導致彼此間誤解和不喜歡,甚至漸漸成為歧視。在呼籲人們要彼此尊重外,有甚麼社會結構因素強化種族歧視?

  一.政府是種族歧視的源頭。例如,前南非政府對白人作出種種優待,從社會資源分配、土地安排和選舉投票都限制黑人、印裔人士和有色人士平等參與社會。馬來西亞政府以馬拉人是弱勢為由,實行肯定政策(affirmative action),但經過數十年後(自1971年),肯定政策已變為對其他種族歧視了。那麼,消除種族歧視需要檢視現時社會政策,並認真批判和修訂。國際社會有一定角色。

  二.種族歧視之可以不斷強化和深化,因為它透過文化協助,而其中是宗教。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是跟基督教有密切關係。簡單來說,南非荷蘭改革宗教會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實行白人、黑人、印裔人士和有色人士分開崇拜(1857年)。後來,荷蘭改革宗教會更為種族隔離提供神學理據,培養出政治人。至於馬來西亞,伊斯蘭教不但維繫馬拉人,更成為對馬拉人身分的界定,寫於憲法內。宗教的貢獻在於它能超越自己宗教和種族。否則,宗教只是某一種族的圖騰,成為社會衝突的來源。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虔誠的宗教人,而是有自我批評視野和勇氣的宗教人。

  三.種族歧視是因長期文化權力不平衡所致。例如,白人在華人社會受到的歧視相對於華人在歐美社會受到的歧視低。這不是因為華人是一個尊重種族平等的民族(華人歧視黑人),而是因為長期生長於一個不平衡文化權力所致。這種不平衡文化權力不只是當下看得見的制度,而是從殖民主義帶下來對種族自信失去的結果。那麼,消除種族歧視不只是要求彼此間尊重,更是如何合理和適當建立種族自信和尊嚴,但不淪為民族沙文主義。這是一條漫長之路,但是必走之路。

  基督教信仰不應是種族宗教,因為上主愛世人(沒有排他),並人們是按上主形象而造(關乎自信)。那麼,宣教就是對一個不相信上主愛世人和人是上主形象的社會、種族和個人(包括基督教自身)的積極和消極批判。我們準備好了嗎?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