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最近比較了全球八十個地方的紓緩治療服務,訂出「死亡質素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排名最高的頭五位依次是英國、澳洲、新西蘭、愛爾蘭和比利時;排第六的是台灣;香港排名二十二,中國大陸則是七十一。
紓緩治療以前叫善終服務,指的是當確定了病人已屆末期,所謂對抗性或入侵性的治療宣布無效,如何令病者在尊嚴和平安中走完最後一程,因此紓緩服務不單講究利用藥物減輕病人的痛苦,還注重營造一個人性化的氛圍,包括院舍的設計、另類治療的提供(如香薰治療、音樂及藝術治療、心理及靈性輔導)、安排病者與家人更多接觸見面,以至想辦法滿足病者的遺願等等。從某種「功利」的角度,做這一切都很昂貴,且無助於延長病者的壽命,所以最肯投於資源在此的國家,不單止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還需要它對人性尊嚴的肯定,它看重的是人的生命本身。
西方國家多有基督宗教背景,信仰上認定人的價值,即使一個人在醫學上已無藥可救,仍然不會忽略他的安好(well-being)。台灣沒有基督教背景,但她近年十分注重紓緩治療,其紓緩治療系統在亞洲名列前茅,勝過新加坡(排十二位)和日本(十四位),由二零零四年到一二年,台灣的紓緩治療計畫增逾五成,升至七十七個;醫院的紓緩治療團隊由八隊增到六十九隊,腎科、腦科專家也加入團隊。
香港的經濟實力不遜於台灣,每年花在醫療開支的經費十分龐大,但在紓緩服務上卻進展緩慢。一般公營醫院鮮有紓緩病房,末期病人大多住在普通病房,除了環境侷促,乏專人照顧,最要命的還是探病期仍像其他病人般每天只得兩小時,試問這又如何令病者死得安心呢?即使幸運地可轉介一些非急性的醫院(如佛教醫院、黃大仙醫院、沙田醫院等),但在設施和服務質素上仍差大截。至於水平較高的如沙田白普理寧養院和黃竹坑的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復康中心,也因為僧多粥少,有需要的病人多望門輕嘆。
看來香港的基督教醫院,應加把勁強化紓緩服務。靈實協會的靈實寧養院,其實已算做得最好,但限於資源不足,未能提供太多服務,弟兄姐妹應多捐獻,讓這個寧養院能擴充服務,服侍更多有需要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