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新聞捕手 ◎ 蔡志森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過去多年,香港不少長遠的計畫都只聞樓梯響,包括全民退休保障;全民醫療保險以及長遠房屋策略等等。由於每一項計畫都涉及龐大的財政需要,單靠政府無法成事,需要政府、商界和打工仔三方面共同努力,問題是整個社會若仍着眼於短期的爭拗,根本無法向前看。
有計畫總比沒有計畫好,有開始總比一直觀望好,例如強積金計畫雖然因為管理費高昂,一直受人詬病,但回望過去十多年,若果不是僱員每月被逼儲蓄,以今時今日整個社會都傾向「先用未來錢」的風氣,年輕人受消費文化所影響,要維持現代社會「基本」的生活模式,不負債已經不容易,而要儲錢談何容易?畢竟有了強積金,可以令未來的退休生活多一層基本保障,計畫開始了起碼我們可以優化和改良,包括繼續減低不合理的管理費,若因為擔心這樣那樣而不斷拖拖拉拉,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政府預留五百億元作未來退休保障的承擔,雖然實際數目不算太多,但起碼行了第一步,希望日後與其「派糖」,不如每年撥更多盈餘作一些長遠規畫,當香港人都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儲蓄,不想退休後徬徨,及早準備至為重要。
其實長遠計畫對於教會羣體來說同樣重要,由於堂會和機構的同工薪酬一般不及外界,他們退休之後的生活往往面對更大的困難,堂會和機構實在有責任為他們早作安排,例如為年資較長的同工提供比一般僱主更高的強積金供款比率,讓他們能在退休後過一個較為合理的生活。但願眾教會都能成為更有良心的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