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院校神學生日
 以愛牧養背負撕裂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社會和教會中不同立場造成的撕裂,牧養變得更困難,牧者需要有智慧察覺藏在撕裂背後的核心問題。也要有勇氣鼓勵信徒間溝通、聆聽和改變,締造教會為愛仇敵的羣體,才能以愛背負撕裂,得到真正更新。由香港神學生聯禱會主辦之「二零一五神學生日」已於二月十三日舉行,今年主題為「撕裂中的牧養」,共有十五間神學院參與,上午主題講座有約六百人出席。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陳韋安明言,牧養並非解決撕裂的方法,牧養一直存在,撕裂只是因對事件持不同意見而分裂,是一個暫時性、過渡性的過程。教會歷史中亦曾發生多次撕裂,他以一九三三年「教會鬥爭」時期作例,德國教會曾因支持希特拉與否造成嚴重撕裂。陳博士解釋,希特拉初上任首相時,對教會持友善態度。但一個月後,國會大廈發生縱火,希特拉以抵禦暴力之名頒下法令,限制人身、言論、集會等自由。鼓吹建立帝國教會的德國基督徒信仰運動隨即崛起。五至七月「教會選戰」展開,由支持政府的德國教會、青年改革運動參與選舉,及後神學家巴特成立完全反對政權的屬靈組織參選,形成兩個陣營,「教會之間對政權的態度出現分歧,造成撕裂。」

  陳博士認為,撕裂不是問題的歸結,背後所埋藏着更大的問題,才是問題的歸結。他比喻說,首次使用牙線的人流牙血是不正常,但是應該的,也不能因避免流血而不用牙線,放棄牙齒以後的健康,「因此教會不能為了避免撕裂而停止對核心問題的探究。」他續引述德國政治學家Carl Schmitt《政治的概念》一書指,政治是明辨敵友的過程,基於人的差異性,政治分歧是無可避免的,他認為:「但誤把概念性的公共敵人看待為眼前的私敵,就是造成教會惡性撕裂的原因。」

  他鼓勵教會面對政治分歧的撕裂時,要從抽象回歸具體,從仇恨回歸愛的起點,實踐登山寶訓「愛仇敵」的教導。陳韋安重譯了潘霍華的《追隨基督》,潘霍華強調基督徒要過「超凡生活」,不單要愛弟兄,更要超越人的本性,不正常地多走一步,顛覆善惡的概念,為憎恨自己的仇敵祝福。陳博士鼓勵神學生,在牧養時要締造教會為愛仇敵的羣體,坦誠表達立場,勇敢面對撕裂,陳博士說:「撕裂的相反並不是復和,而是愛。愛不能消滅撕裂,卻能背負它。在理性、聆聽、愛與承擔下,教會才能在撕裂的盡頭得到更新。若否,撕裂將會無止境發生,即使表面仍是看似和理非非(「和理非非」,全稱為「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

  播道神學院院長郭文池牧師直言今日教會主要有三種撕裂,青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撕裂、教會內不同聲音的撕裂、持著政教分離保守神學路線,與建設社會公義較前衞神學路線的撕裂。他引述約書亞記二十二章十至三十四節,約但河兩邊的支派因築壇而起衝突。約但河東的二個半支派在約但河西地域築壇,令約但河西十個支派不滿,十支派想以「為耶和華而戰」之名作武力解決,郭牧師形容:「他們的態度非常自義,好像只有他的才是正宗的土地繼承人。撕裂背後的自義,往往令撕裂難有出口。」

  然而,二個半支派選擇認同反對者的立場,並理性解釋動機只是認同約但河西是正統性才在那地築壇,而非有另起爐灶之心,處理了彼此的衝突和猜疑,十支派也願意溝通、聆聽和改變,最後那壇更命名為「證壇」。郭牧師指:「處理撕裂的目的是立『證壇』,不追求沈冤得雪,只證明耶和華是神。」他續言,認真聆聽、誠懇表達很重要,特別是牧者面對後現代的年輕人,他們渴望真誠,牧者需要有表裏一致的信念和行動,才能令他們信服。

  「香港教會時常落在被動回應的循環下,社會熱話教會便熱話,社會冷漠教會便冷漠,永遠被社會設定關心的議題,沒有深化討論。關心社會不是殺到埋身,找幾個名人講幾個講座就以為問題可以解決。」郭文池牧師最後提醒教會必須要持續並深化討論議題,才能真正回應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