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筆者談論有關「基督教」一詞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及在使用「基督教」一詞時所應注意的問題。本期筆者則跟讀者談論一下耶穌被冠以的尊稱「基督」。大家都知道「基督」一詞來自新約希臘文Christós一字,這個稱號在新約共出現五百二十九次,可謂高頻率的用詞,絕大多數用於保羅書信和其他書信中,反而福音書使用的次數只佔一成。
Christós是從希臘文動詞chriō衍生而來,具有「膏抹」之意,根據舊約記載,古時猶太人有膏抹一個人的儀式風俗,作為把人分別為聖,委以重任,例如立他為王,或封他為祭司、先知等。新約Christós一詞原來是要翻譯舊約希伯來文「彌賽亞」(מָשִׁיחַ [Māšiyaḥ]),具有「被膏者」的意思,可以說是一個稱號、頭銜。筆者查考七十士譯本舊約經文,發現Christós一詞早已被用了四十次之多(如果也包括次經經文則共四十七次),多數出現在利未記、撒母耳記上、下和詩篇,多指被膏抹的祭司、先知和君王,和修本有時翻譯作「受膏者」。換句話說,並不是新約的希臘文經文作者們首創Christós這個詞來尊稱耶穌,而是前車可鑑,他們只是沿用七十士譯本的用詞傳統。
至於Christós這個尊號是甚麼時候和怎樣音譯成今日我們通用的「基督」呢?唐朝景教傳教士來華,他們從西域來到當時唐朝大都會長安宣教時,究竟有沒有把聖經翻譯成當時的古漢語?公元七百八十一年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提及「入內翻經書殿」和「二十四⋯⋯舊法⋯⋯經留二十七部」,另敦煌發現景教經典「尊經」的書目,指的都是聖經各書卷,但可惜沒有留下甚麼聖經譯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刻了一些基督信仰的用詞和教義,例如在第一行就稱上帝為「真主阿羅訶」,第四行稱從「室女」誕生的基督為「彌施訶」。
因此可以肯定說,唐朝景教在華時稱耶穌為「彌施訶」,根本沒有類似「基督」的音譯。那些來自波斯的景教傳教士手上拿着的聖經不是希臘文或希伯來文,相信是古敍拉亞語譯本,而且可能就是着名的「別西大譯本」。「阿羅訶」和「彌施訶」的發音,都像古敍利亞語,屬閃語系,與亞蘭文和希伯來文非常相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