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教會失聯現象
 重新實踐三重連繫


2612 期(2014 年 9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拉法基金會於九月一日舉辦「教會有失聯的現象嗎?如何走向『連繫』導向的牧養?」教牧同工座談會。失聯指的是突然失去聯絡,產生落差的情緒反應,會感到失落、被拒絕、不被明白、迷失等。而在教會中常見的失聯包括與自己、與別人、與上帝三種失聯,最嚴重時會出現情緒崩潰,信徒間需要重新彼此聯繫,才能化解今日教會內的失聯現象,實踐教會使命。

  香港神學院專任講師趙崇明博士指出多元主義社會容易傾向碎片化,缺乏整合,需要再思教會與世界間的聯繫。七、八十年代的華人教會傾向靈肉二分,認為這世界非我家,甚至會禁止信徒看電影。趙博士形容今日鐘擺到了另一方:「今日教會偏向極端世俗化,教牧要面對信徒的生活方式被世界思維所影響,思想行為與非信徒差異不大。今日教會有失聯現象,世俗化教會只傳妥協世俗的福音。」他指今日信仰高度私有化,只強調個體生命,忽略羣體性,例如團契相交時只為自己工作、生活禱告。但近年社會行動派教會的出現,針對教會個體化問題而走向另一極端,只關注公共空間,忽略個體需要。

  趙博士續以「登山變像」探討失聯問題的出路。他指耶穌既上山也下山,既屬靈又屬世。上山是為了靈修,與主同在,靜默支取力量,但耶穌卻沒有停留在屬靈安舒區,祂選擇下山。符類福音書均記載耶穌下山後,隨即醫治被鬼附的孩子,趙提醒:「不要忘記屬靈和屬世連結之前,首先要離開,首先要上山。神聖與凡俗必須要區分,離開是為了建立界限,避免世俗化,否則教會就不能承擔醫治的工作。」他又比喻山上為私人領域的靈修,山下是公共領域的服侍,兩者真正的聯繫是分別而不分割,相連而不相混。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鄧紹光博士明言,教會本身是一個連繫向度,但並非圓滿,而是處於已然未然的狀態,故有機會將扭曲生命帶進教會,發生失聯情況。他不諱言崇拜、小組中有很多虛假、扭曲的聯繫,並提出一個思想實驗:如果教會有弟兄姊妹患上末期癌症,即時、一星期、一個月後的反應是怎樣?答應反映了當中的聯繫,若很快照常生活則代表聯繫不深入。鄧博士說:「活在墮落世界,我們習慣保護自己,以禮貌而安全的距離交往,城市人尤其明顯。於是,教會就缺乏有深度、生活闊度的聯繫。」

  他指教會需要幫助信徒實踐三個連繫,包括與上帝的「垂直連繫」、與弟兄姊妹的「橫向連繫」、與世界的「擴闊連繫」,若失去這些連繫,信徒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耶穌在世時作了榜樣,祂的橫向連繫建基於垂直連繫中的愛,並在聖靈幫助下進入橫向連繫和擴闊連繫。鄧博士說:「耶穌不逃避傷害,祂與門徒一同生活,讓門徒進入自己的生命,也主動進入門徒的生命,耶穌最終面對彼得和猶大帶來的傷害,這是雙重的冒險。」他鼓勵信徒透過福音書學習門徒生活,學習與自己不同的弟兄姊姊相處,接受雙重的冒險,進入相互生命,憂戚與共,彼此有份,才能成為羣體。

  輔導個人情緒 羣體重新聯繫

  基督教銘恩堂堂主任梁永善牧師認為,今日信徒失聯的主因是他們的生命只靠主日一堂的講道,故教牧需要鼓勵及重視人與上帝間的關係。他分享近日透過手機Whatsapp發放每日金句,從而引發會眾討論。此外,他鼓勵教牧要更主動關心會眾,例如打電話關心缺席的會眾,並且鼓勵堂主任不要忽略幫助同工建立關係,因為今日同工間只停留於工作伙伴,卻沒有真正交往。

  伯特利神學院院長陸輝博士引用伯特利輔導中心數據指出,個人情緒及婚姻輔導個案最為多,這反映出教會所要面對的問題。他指系統神學中一般將教會的本質關係分為上帝的子民—上帝與人的關係;基督的身子—信徒間彼此關係;聖靈的團契—分享相交。故他建議牧養時要以不同方式建立人與人間關係,透過小組用不同模式及內容彼此牧養,並建立機制提供介入性輔導。他續指,教會的使命是凝聚信徒在聚會中得力,然後分散到社會中作見證。近十年「使命教會」的討論,正是鼓勵教會動員教友到工作崗位作見證,好像使徒行傳中的使徒一樣,四散到各處,隨走隨傳,影響社會。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葛琳卡博士回應時直言:「今日最大的危機是人接受失聯。」她指今日不少人在原生家庭和工作中失聯後,回到教會,最後卻經歷再次失聯。主因是他們特別敏感,當弟兄姊妹不明白他們時就會滾大情緒問題。葛博士提出兩個自我觀念,指一般情緒性病患者會分為「弱的我」和「壞的我」,前者會出現恐懼、焦慮,他們脆弱、不能獨立、缺乏安全感,屬含混的失聯,他們表面上通常是表達悲傷情緒,但其適應原始性情緒(Primary Emotion)卻是憤怒;後者會感到羞恥,認為自己無價值,是失敗者,屬退避的失聯,他們表面上通常是表達憤怒,但其適應原始性情緒是傷痛。她鼓勵信徒要尋找出適應原始性情緒,才能幫助失聯者。

  在問答環節時,與會者關心到在撕裂社會下難以教導青年一代。趙崇明博士坦言,不同政見的信徒在同一教會,是教會的一大挑戰,但認為上帝的和平是雙方弔詭的包容,就如烏克蘭衝突中,兩派神職人員能站出來一同禱告。鄧紹光博士則認為當有外界力量介入時,教會很容易失聯,但教會不應逃避大環境。他指當下的問題與初期教會面對的問題相似,他再次鼓勵信徒要冒險,彼此進深聯繫,以致異見異己仍能一同見證。葛琳卡博士則認為,今日的撕裂源於教會本來的失聯問題,教會只在事工上努力但卻無意識到已經失聯,忽略信徒間情感上的明白。她最後以約翰福音十五章五節作總結:「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