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傳至中國,再植根香港
第 2612 期(2014 年 9 月 14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醫務傳道是浸信會傳教士的其中一種宣教方式,亦是《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醫生的親身體驗。聖靈感動了不同的醫療專業人員甘願離鄉別井,先後來到中國和香港,肩負起宣教的使命。神又親自在合適的時間為教會開辦醫院預備地方和資源。信徒在不同的歷史場景中見證聖靈的帶領和工作。
十九世紀,裴登醫生(Dr. George W BENTON)及艾爾斯醫生 (Dr. T W AYERS)等人透過提供醫療服務,在中國各地建立醫院,而廣州東山東石醫院是其中一例。及至一九一七年,張新基等人邀請兩廣浸信會代為營辦,兩年後醫院改名為「兩廣浸信會醫院」。醫院當時就是靠賴借用浸信會的堂址、熱心信徒和教會的無私奉獻,得以營運,贈醫施藥,寓道於醫。
漫天烽火守崗位
一九三七年戰事爆發,但蒙神看顧,醫療服務仍得保守。當時,廣州被猛烈轟炸,醫護人員帶同醫院設備,於翌年十月十七日撤離廣州,前往肇慶,卻因抵埗後未能找到合適院址,夏查禮醫生等人先到廣州沙面租用一所房子,成為兩廣浸信會醫院之分院。日軍攻陷廣州及停止轟炸後,夏醫生夫婦方獲批准遷回東山,並得允許在醫院原址工作,開始服務城中貧苦居民和大量難民,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二戰爆發,醫院被日本人佔領,傳教士全被囚禁,被迫結束醫療服務。
隨着抗戰勝利,兩廣浸信會醫院由曾恩濤醫生接掌院長職務,美南浸信會亦為醫院購置了新設備,修葺受戰事破壞的地方,醫院服務逐步恢復大戰前的昌盛。由於中港交往日趨頻繁,院方與香港建立愈見密切的關係。有見四、五十年代香港的醫療服務非常不足,兩廣浸信會醫院遂於一九四七年計畫在香港建立分院,為香港市民提供醫療服務。
植根香港傳主愛
一九五五年,神感動林樹基醫生向浸聯會會長林子豐博士提出在港建院計畫,林博士得到差會首肯,獲捐款數千美元後,即在九龍博愛村成立臨時醫療所。後來,得到愛主信徒及羣體的奉獻,籌得八萬四千餘元,於一九五六年四月二日在九龍窩打老道76號A二樓正式開設醫療所。
醫療所啟用之初,只有五名職員。梁尚美醫生憶述,第一天更只有一名因漆油過敏以致雙眼腫脹得不能張開的病人。後來求診者與日俱增,梁醫生每天診治超過一百五十人,忙得不可開交。同時,晏務理師母到任後,一方面負起看護長的工作,另一方面擔當傳道角色,以福音安慰病人,符合創立醫療所「發揚基督的愛」的宗旨。
浸信會醫療所穩步發展後,神預備了另一個擴建計畫。當時得悉九龍塘獅子山麓有一幅空地,已被政府撥留作社區設施之用。幾經斡旋,終於一九五八年獲政府批准發展醫院服務。與此同時,林子豐博士多次透過其外訪機會,呼籲海外各界捐獻支持浸信會興建醫院的醫療事工,擴大財政來源,逐步完成建院的使命。
回饋社會耀主名
一九六三年七月一日醫療所遷入現在的院址,正式開展醫院工作,由施廣仁醫生為首任院長。翌年,醫院舉行大樓奠基禮,由美南浸信會西差會郭文生博士主禮、林子豐博士襄禮,立石「榮耀歸神」以垂永記。當時,全院醫護人員連其他職員約七十人,病床五十張。經過五十年的耕耘,香港浸信會醫院現有八百多張病床,員工近二千三百人,一直本着「全人醫治、榮神益人」的宗旨,以獅子山下的堅毅精神,與香港市民共度了國內和越南的難民潮、沙士疫情等挑戰和艱辛歲月。
醫院除了提供高質素的醫療服務予香港市民外,亦隨着服務擴展,開辦區樹洪健康中心、護士學校、臨床牧關教育、啟德社區健康中心(提供政府資助的洗腎服務、個人及家庭心理輔導服務、全人健康社區教育、社區院牧關懷、中醫服務等),將全人關顧的理念延伸至社區,讓主愛透過醫療在本地延展。
香港浸信會醫院承傳宣教士愛人生命的精神,在事奉上精益求精,無論是設施改良、醫院大樓擴建(如二零一五年落成的E座新大樓)、內部管理運作、員工專業資格、培訓專業人才等,都是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全面及優質的醫療,讓基督的榮耀和愛能透過浸會醫院繼續彰顯。
參考資料:《關愛˙承傳》香港浸信會醫院金禧紀念特刊,2013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