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忘、軌迹再現──
讀《荒原上的遺民》有感


2597 期(2014 年 6 月 1 日)
◎ 文林 ◎ 容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閱讀《荒原上的遺民─調景嶺的滄桑歲月與愛的軌迹》,才知道調景嶺的歷史以及其中一些人與事。從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六日,當時香港政府把一批國民黨軍官及其眷屬,分批送往「吊頸嶺」(較後命名為「調景嶺」,英文名稱仍作:Rennie’s Mill),直至一九九六年八月下旬全面清拆調景嶺。這段約四十六年的滄桑歷史與人物事迹,幸運地由計超弟兄花了八年時間寫成此書,才能保存下來,不致遺忘。尤其重要,是戴大衞先生那段充滿愛心的服侍,真是愛的軌迹。這種歲月不忘,軌迹再現,讓人閱讀後,難以忘懷,看到人性的光芒!

  令人不忘歲月,惟有把環境與人情,彼此交織,呈現具體的圖畫。計超弟兄,沒有單單把歷史和盤托出,他加上許多環境的描寫,而細膩的人情滲透其中。例如第六章「小區景色」,說到對岸坑口村的漁民,在夜晚捕魚,會敲擊着舢舨拍浪,藉以驅趕魚羣入網。他這樣描述:「此刻這種敲擊的聲音,是很有節奏性的,這猶如一首美妙動聽的安眠曲,似乎是在安撫居民凌亂的心思,使他們安然享受着造物主賜予人類應有的睡眠。……一直到下半夜,大海在清朗、碧濤的動盪下,這些居民才能真正酣睡在天使的搖籃中。」這種描寫逼真而帶點詩意,其人情包含想像與感情,讀後不禁有一股暖意。

  再現愛的軌迹,當然需要以行動作佐證;只看學生的行動已經足夠。當戴大衞伉儷退休回到英國,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從世界各地到英國探望他們,而一些學生的子女會親昵地稱呼戴大衞伉儷為「祖父」和「祖母」。還有一位在英國任職護士的早期女生,可以「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從英國遠處專程駕車數小時,不單探望戴大衞伉儷,並且幫助他們做一些家務工作。如果不是當年戴大衞伉儷在學生輔助社,以行動彰顯愛心,這些學生一定不會以這些行動作為回應。計超弟兄對戴大衞先生一生的評價是這樣:「堪與德蘭修女相媲美。」

  經歷滄桑的歷史與人物的事迹,使計超弟兄在心中留下一份愛。由這份愛,再憑着意志,以長達八年的時間,終能完成這本不平凡的著作。這段歲月可以不忘,而愛的軌迹可以再現,正如劉民和序中所言,「作者為此已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加上驚人的記憶力和細膩的洞察力,嘔心瀝血才完成這書稿的。」往後在香港圖書館眾多藏書中,至少可以找出一本可以概述調景嶺歷史的書籍。不但如此,當人仔細閱讀,這段歲月使人不能忘懷,那些愛的軌迹,更使人看到人性的光芒,印象深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