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商業社會,生活沒錢不行。在消費社會中生活,我們很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消費心態,凡事只計算金額,自己是否付得起,買到的東西是否便宜一點,但卻往往沒有計算生活方式對環境與生態帶來的影響,環境與生態因我們的消費方式而付出的代價。
有錢的喜歡買車代步,活動起來方便很多,只要付得起錢買車養車便可。但卻沒想過公路上的私家車製造出多少廢氣,香港人又吸了多少由你製造出來的「二手煙」,甚至付出健康的代價。禮拜日是安息日,讓你的車休息一下可以嗎?給香港晴朗的一天可以嗎?
上一代的人沒錢,小孩子上學會帶一瓶水,現在的家庭富有了,小朋友會到便利店買汽水、樽裝蒸餾水喝。到外地旅遊時,酒店更提供免費的樽裝水,不喝也已付費(計算在你的房價內),為甚麼花時間拿酒店提供的熱水壺燒水呢?夏天還要等熱水冷卻,多麼不方便。然而我們卻沒有想過的是這些丟進垃圾箱而在我們眼前消失的膠樽,結果是被送到堆填區去,等待腐化及釋出有毒的氣體。我們很少計算,環境與生態為了我們的方便而付出的代價。
快餐廳一次即棄的盛器、百貨公司一次即棄的貨品包裝、吃不完而丟棄的食物廚餘、百貨公司和餐廳丟掉的過期食品,每天大量地生產和消耗,需要作出的只是純商業決定:怎樣吸引客人?怎樣宣傳自己貨品的優質、價廉而物美?我們很少想到,這些丟掉的食物可以成為窮人的幫助,浪費了的其實不一定要倒進垃圾堆填區,更加沒有想到我們的生活方式已超過了地球所可以負荷的。環境正為我們付出沈重的代價。
還有,我們的耗電量每年都節節上升,政府正提出未來供電的兩個方案,以迎接不斷增加的消耗。很明顯,這兩個方案都包含核電,因為核電廠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又乾淨又廉宜,乃消費者首選。不過,自從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世界上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便宜的核電其實一點不便宜,可能我們以後很多代人仍要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付上不輕的代價!
你真的計算過嗎?值得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