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86 期(2014 年 3 月 16 日) ◎ 心靈絮語 ◎ 王芃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我想起上週在教會的牧師室,一位弟兄孤獨的身影。他來自外地,妻子正在醫院做手術。等到人羣散盡了,這位弟兄才猶猶豫豫地敲門,確認沒有其他人之後,才惶恐地問,能否為他禱告。我那時已經關上門窗準備離開了,旋即重新打開,請他進來,和他一起禱告。
禱告之後,我發現他疲憊的臉上,竟然淚流滿面。問及緣由,他漸漸平靜下來,用他那我不是完全聽懂的方言慢慢敍述,大致的意思我明白了。原來,他妻子是外地一間小教會的負責人,自從得了肺部腫瘤之後,一直十分壓抑,不敢和弟兄姐妹說起真實的病情,更不敢請他們為之代禱,因為,這是一件無法啟齒的事,會讓軟弱的弟兄姐妹跌倒。
持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從來他們都是在安慰別人,為別人祈求,一旦他們自己受到創傷,往往只能自舔傷口。如同費蘭度牧師說過的,我們有讚美神學、增長神學、能力神學,但是缺乏歎息神學。「我們需要有一些小組,讓基督工人能無懼於分享自己的問題,組員之間也能互相承擔。我認為這些小組很需要恩典神學和歎息神學,好叫他們能夠體應我所謂的坦蕩蕩的生命」。
生命是脆弱的,如同一根蘆葦。然而,當蘆葦被編織在一起,就成為有韌性的、散發出沁香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