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警覺行動莫遲延
第 2586 期(2014 年 3 月 16 日)
◎ 要聞
去年底,台灣因多元成家草案通過一讀而引起社會爭議,有逾三十萬人聚集台北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集會(亦稱「1130大遊行」),反對通過伴侶盟提出的「同性婚姻、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草案」三合一法案。該集會是由台灣神學院院長陳尚仁博士等人發起,日前他來港分享台灣教會經驗,並呼籲教會要加強對婚姻觀念的教導,建立完整的論述,學習塑造公共形象。
加強婚姻觀念教導 塑造教會公共形象
由香港性文化學會主辦的「今日台灣,明日香港!?─台灣教會面對『多元成家』法案對香港的啟迪」公開講座,已於三月八及九日舉行。陳尚仁博士分享台灣自二零零四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後,同運不斷續爭取各樣訴求。性別平等教育法起源於改善男女不平等,但同運參與其中漸變為爭取各種性傾向平等,將「兩性」轉變為「性別」平等。陳直言立法後令老師怕觸犯法律而不敢提同性戀。同運一直推展,但不為公眾察覺。直至二零一二年伴侶盟提出三合一草案、同性戀大遊行,加上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在國中和高中推動播放含有床戲的《青春水漾》影片,才引發家長巨響與關注。
台灣教會於二零一三年牧者國是論壇中討論到事態嚴重,教會需要採取行動回應,推動簽署「真愛同行牧養約章」。陳博士等人被邀出席去年十月十四日法務部同性伴侶法制化意見交流座談會後,決定聯合其他宗教及家長團體舉行「1130大遊行」,他坦言最初決定與其他宗教聯合時有受到保守教會質疑,但最後認為性解放是另一種宗教:「他們看性為人生另一種目標,忽略神,好像舊約的巴力。」遊行最後有逾三十萬人參加,得到媒體大篇幅報道,令不少立委(議員)改變立場,扭轉法案結局。
「1130後,教會意識到沒有完整論述,需要全面的公共神學,信徒的神學教育和整合水平亦要提升。」陳尚仁博士說。同運指責教會不關心社會其他議題,只反對同性戀,陳博士解釋雖然台灣教會過去一直關心社會議題,照顧無家者、原住民教育等工作都是台灣民眾所共知、大眾媒體所盛讚,但過去沒有建立公共形象,結果在多元成家討論中被醜化成偏見、蠻橫、迷信。他亦言1130令更多教會願意落實關懷社會,學習營造良好公共形象:「我們亦自省到教會近年只關心人數增長、建堂,對社會議題沒有發聲,因此事令教會知道以後要多關心社會事情。」
他認為同運擅於利用專業人士、知識分子發表理論,成為教會挑戰,台灣教會因而檢視過去只注重聖經教導的生活實踐,忽略婚姻、家庭、性、愛情的神學,令基督徒無法對外完整陳述為何反對同性婚姻。另外同志神學令不少信徒感混亂,建議教會推動信徒神學教育,打穩信仰根基,特別是護教學及公共神學。他又批評同運利用教育推廣作為「再生能力的顯示方法(Reproduction)」,鼓勵教會自身要加強婚姻並非只是兩個成年人,亦是下一代保護傘的觀念,同時台灣教會已開始心理學家、律師等專業人士,在法律、兒童發展學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社會知識接軌。
社會傳媒氛圍影響 裝備信徒進行游說
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主任麥沛泉先生回應時指:「今日香港同運的訴求與台灣非常相似。」香港同運現時在爭取性傾向歧視條例、煽動仇恨條例、同性伴侶法和同性婚姻法,參照各地同運進路,麥沛泉預計下一步將會是同性伴侶領養兒童權利或以人工授孕方法產生下一代,以及多元婚姻。他提到小童群益會正在推行「性向無限計畫」,同運亦曾向教育局提出禁止教職員向學生表達不認同同性戀的言論。
「香港年輕人已經失守」麥沛泉說,同運近年積極透過社交網絡專頁、網上傳媒等宣揚信息。而平機會主席周一嶽亦曾公開要求教會檢討同性戀立場,麥先生說:「在意識形態上,他(周一嶽)坐在這個職位,講這些事就仿佛要社會一定要立性傾向歧視條例、通過同性婚姻,否則就是歧視,給予社會好錯誤的信息。」他續言教會需要表達,改善同性戀受到不公平對待情況,可以針對教育、就業方面改變,而非以法律一刀切,侵犯良心、人身、宗教自由。他一再批評周一嶽否認立法會帶來問題,與教會團體會面時態度惡劣:「我講完兩個鐘,一千字裏面他只回應『無啊』,我發現自己同空氣說話。」
他認為香港情況已迫近台灣,政府及平機會一直默默推動,麥沛泉建議香港教會借鑑台灣教會,多從公共利益入手,並學習與傳媒打交道,塑造公共形象,他不諱言:「十多年來教會都是與傳媒作對,傳媒做錯事就大聲聲討,傳媒受到打壓又不作聲,當我們批評傳媒不公道時,先要學習與傳媒做朋友。」麥沛泉又鼓勵信徒要由自身做起,積極裝備自己,多讀相關書籍,並與有共同負擔的信徒,成立守望小組,到不同界別進行游說,他多次強調:「不要旨意我們這些機構,這個議題每一個基督徒都要去做,好像傳福音一樣,要多向人傳遞一男一女婚姻是最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跟耶穌】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