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域出發到實踐主吩咐
第 2577 期(2014 年 1 月 12 日)
◎ 要聞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及基道文字事工合辦「誰的公共?哪個領域?─反思登山寶訓的公共神學」講座,已於一月四日晚,在諸聖座堂舉行。當晚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聖經研究科副教授曾思瀚博士主講,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回應。講員透過登山寶訓的經文,思考如何回應現今社會各種倫理道德議題,吸引了約三百位參加者出席。
曾思瀚博士指出,大部分有關登山寶訓的書籍,均多指出What(是甚麼?)How(如何實踐?)卻甚少人問Where(哪個領域/何處?),因此,他盼望從新的視野,透過找出「領域」來思考登山寶訓的公共神學。當晚曾博士藉着馬太福音第五章經文,教導信徒從思想主耶穌的聽眾所經歷的領域(何處),以及馬太(馬太福音的作者)的聽眾的領域。從而明白如何處理現今所面對的倫理道德問題。
曾博士指出,很多人認為八福是講八種不同的人,他則認為是講同一種人,而有八個不同的特徵,均可以得到福氣,該福氣就是天國的喜樂。「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曾博士分析,當時是帝國時期,強者吃弱者的時期,百分之十的羅馬人擁有所有的地土。而耶穌所指的領域,不是當時人們眼前的領域,而是天國的領域。在八福後,主耶穌指出「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城是造在山上不能隱藏,燈是放在燈台上,可以讓人看見,當信徒與人接觸,能讓人看到及感受到有所不同。耶穌要聽眾認清自己是燈台上的燈,而不是斗底下的燈,反映出信仰羣體不應把信仰私有化,成為私人的領域。
對於「向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判」(太五22),曾博士表示,處理某種問題需要在宗教領域(教會)中處理。在耶穌的時代是政教合一,現時香港不是政教合一,信徒要思想有甚麼議題需要在教會以內處理。主耶穌教導信徒要先與弟兄和好,再來獻祭,反映公眾的領域可以影響到私下的領域。另外,在馬太福音第五章多處提到「你們聽見」,雖然沒點明在哪裏聽見,其實是在會堂聽見。主耶穌常到會堂,先了解所有議題,然後再到公共空間宣告。曾博士表示,現在的時代很追求速度,所有回應都要快速,然而,他認為必須先了解,再評論。他提醒,聖經中有些領域是明顯的,有些領域不明顯,解決在哪裏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鄧紹光博士回應時表示,信徒讀聖經有個習慣,對於感興趣的議題,希望找出直接回應的經文來處理,然而,從表面的文本未必能讀到曾博士所看到的,表面上的經文與公共神學無關,需要新的工具、方法。他提到,在聖經不是直接講經濟、政治的,然而,可以讓信徒看見公共性有兩個層面,信仰羣體內是公共領域,信仰羣體以外,亦是公共領域。不幸的是,人將教會當作私人領域,將其私有化,將信仰羣體與外界羣體分割。關於溫柔的人承受地土,羅馬人認為有能力的人才能承受地土,耶穌講溫柔的人承受,是顛覆的講法,講的是另類的公共領域。
在問答時段,鄧表示,面對受逼迫,不一定只有一種處理方法,認為不用某種方式去爭取公義,就等於不爭取或出賣公義,他認為倫理道德實踐,比人們想像的空間更大。在現實生活,教會羣體也會出現異見,一個墮落的社會,誰有權力,誰就可發言,可能錯的聲音可以留存。故此,教會羣體,除了一起看聖經,也要一起解讀聖經。另外,教會必須要辨識甚麼議題需要回應,要明白教會首要回應的是甚麼。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