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特輯


2569 期(2013 年 11 月 17 日)
◎ 特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月中旬,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赴北京中華文化學院,透過五堂課程瞭解國情與宗教的最新發展,並參觀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北京市基督教兩會及當地教會。

  聯會主席鍾嘉樂牧師擔任交流團團長,副主席龐建新牧師擔任副團長,聯會書記鍾健楷牧師擔任祕書長、教育部長胡明添牧師擔任隨團執董及傳道部長陳德昌牧師擔任領隊,顧問則由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副部長廖勛女士、協調部祕書李明先生三人擔任。

  十九位團員來自不同教會的傳道和信徒領袖,包括區志強(中華錫安傳道會華基堂)、陳紫琪(東方基督教會恩光堂)、陳偉生(荃灣浸信會)、錢愛中(九龍國語浸信會)、趙敏英(荃灣浸信會)、周惠芳(深荃浸信會)、郭偉雄(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堂)、劉秀英(筲箕灣潮語浸信會)、劉樹山(牛頭角靈光堂)、李栢南(銅鑼灣浸信會將軍澳福音堂)、李少華(東方基督教會恩光堂)、李玉顏(香港信義會天恩堂)、羅桂英(粉嶺基督聖召會)、龍振明(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施青峰(銅鑼灣浸信會)、王敏芝(觀塘浸信會)、王偉雄(深荃浸信會)、邱瑞生(香港崇真會內地事工小組)及余鳳屏(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堂)。在交流學習後,他們寫下感想和反思作分享。

國情研習的神學反思 ●李少華

  筆者透過參加交流團的「國情研修班」中的所見所聞,經過了數天的深化,今天有以下的一些神學反思。筆者嘗試在課堂中;學者們給筆者最深刻的內容,以一些神學愚見作出一些回應。

  我們不能否認今天的中國;我們的國家的確是富強,並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然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基仍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materialism)。馬克思在一八八四年論政治與經濟的手稿中,認為宗教並不能獨立存在,而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思,且是由於人類社會需要與希望而來。更認為宗教不過是幻想的太陽。(參麥葛福著,劉良淑、王瑞琦譯《基督教神學手冊》,校園書房,1998年版,109-112頁。)由此,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國策;其內在意識形態亦是針對着這個世界,並不會超越這個理性現實的世界。這樣,當惟物主義與基督教相遇時,必然會出現一些矛盾。因為基督信仰中的意識形態是存在於兩個國度中為上帝而活;一個是屬世的國度,同時也活在屬天(屬靈)的國度之中,基督信仰的視野是超越物質、超越理性,達至永恆的。

  另一方面,「改變」是這數位學者的共同話題,他們細說了中國在這三十年的改革,讓百姓的生活慢慢地得着改善。「改變」這與基督信仰是不謀而合的,使徒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信徒的生命是要更新變化,為的是要察驗上帝的給我們旨意,亦鼓勵着信徒在生活上更能展現出基督信仰的美善。

  第三方面,就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楚樹龍教授談到今天當前的國情,他指出現今國家對外的多國關係,是採取一種多邊平衡的關係,目的是讓國家在一個和平的空間,讓國家能健康成長。由此推論,我們便可明白,即使在國家內部,對宗教的策略也是一種平衡的狀態,為此可讓國家平穩發展。

  筆者明白「平衡」的狀態是會帶來相對安穩生活的好處,然而,安穩的生活不是國策帶來的副產物,而是人類生活的必然期望。不過,耶穌提醒我們:「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你們要時常儆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二十二34,36)

  安穩的生活可能會讓部分的信徒好逸惡勞,忘記了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

  求主加給我們力量,去履行耶穌的使命,就是要讓真正的豐盛人生臨到這個世上。

另眼看祖國 ●區志強

  筆者有機會參與「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到北京了解及研習國情,更清楚國內的情況各對內、對外的政策。雖是同一國家,但內地及香港由於政治、地域的分隔,兩地在政制、語言、管理和價值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況且身為基督徒,往往可能基於對信仰的體會,影響個人對內地的觀感。

  此次學習獲安排數位具分量的授課教授,其中包括局長、少將、教授,他們不單閱歷豐富、學識廣博,在知識層面上,大大增加學員們對國內最新形勢、外交和國內外政策有所了解。這些資料對筆者正面意義,讓我們更正確的看待國內事情及宗教事宜。古人有云,不要坐井觀天,不自大、不自卑,如何合宜處理中港關係,彼此配合,讓祖國繼續的進步,又在信仰的範圍內支持國內教會,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傳揚上帝的大恩。

參加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有感 ●劉樹山

  參加今年的「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我內心泛起不同的情緒,包括顧慮、欣喜、暢快、喜出望外之情。

  (一)顧慮:自從我報名參加了北京學習團後,每當我告知別人這個消息,朋友或教友也提醒我要小心被統戰,我心想自己怎會那麼容易被統戰,但戒心仍是有些許的。

  (二)慚愧:參加北京團後,發現國內老師視我們為自家人,就是一些敏感的資料也與我們分享,這令我有些慚愧,慚愧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欣喜:今次在學習團裏,我欣喜得着國內教授、少將,副局長級的老師親切地講授中國的經濟、國防、外交和宗教的形勢和歷史回顧。

  (四)暢快:晚飯時,一班香港教牧和教會領袖,並國內學習班的老師一起同唱時代曲和聖詩,氣氛甚融和,令人心感暢快。

  (五)喜出望外:得知國家領導層現從積極態度看待宗教,期盼宗教能充分並創新地為國家發揮正能量作用,使我感到雀躍。另見到國家高層持着謙卑,實事求是,並開放的心聆聽香港教牧團友意見,使我心感欣慰。

  參加北京交流團後,我誠心祝願國家有更美好的未來,也盼望自己能為國家付出一點兒綿力。

「非一般之北京行」後感 ●陳紫琪

  筆者參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舉辦之「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一連六日行程已經完結了,我們學習了國情之重要課題外,還參觀了北京市一所大型教會,「北京基督教會豐臺堂」,此教會位於北京市的豐臺區;屬於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北京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之教會(簡稱「兩會」),「兩會」在北京之教會或聚會點,在市區共十四所,在郊區共十所,但在北京市這個人口共二千多萬人的地方,實在不足夠。所以,豐臺堂之發展事工與福音工作都需要懇切地禱告倚靠神。

  雖然,看到北京教會之不足,卻在豐臺堂更見上帝之恩典;豐臺堂於二零零六年完成重建及於該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獻堂使用,而整個座堂建築費用都是由政府所資助的,這裏的總面積有二千三百九十平方米,聚會人數約三千多人,而現在他們的牧者只有七人,包括主任牧師張燕琴,雖然她已是一位年長的婦人,但神卻仍然大大的使用她,她非常有魄力和遠見。教會那麼大,人又那麼多,實在需要神賜下更多智慧給她來管理教會。豐臺堂還有七個家庭聚會點,而主席也是主任牧師,另有一個副主席、七個牧區長、七組負責人及傳道義工;還有,他們分別有很清晰的事工分布,包括聖工部、事工部、聖樂部、文教部、禱告部、行政部、總務部和拓展部,特別想提及他們每季都出版一本名為「豐年」的季刊,現在已出版第三十五期,他們希望透過文字工作,不單可以牧養會眾,也能夠讓信徒與人分享信仰。

  最後,與大家分享張燕琴牧師的一句說話:「我們現在有六百個義工委身事奉神,但我們還未足夠,求主興起更多人來服事神。」;服事神的人總是沒有嫌多,只希望有更多人委身事奉祂。

學習後感想 ●陳偉生、陳趙敏英

  感謝神讓我們夫婦二人,能在這可愛的北京首都裏得到美好豐富的收獲。我們參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中青年教牧學習交流團」的開始時,以為只是一個普通學習班。但因為得到「中華文化學院」眾教授及工作人員悉心的編排課程,加上得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眾同工教牧們努力的配合,結果實在令我倆有意料之外之感覺,成績令人讚歎不絕。

  我們在其中能學習到國家整體的經濟現況,比對香港近期多方經濟困局,大大啟發我們應如何在日常禱告中,向萬軍之耶和華感恩。若要在往後日子去參與投資等經濟活動時,所學到的能好好體會其中風險,相信能用以設計策略。

  在我們國家軍事現況的學習上,教授們所付出的努力深深令我倆能體會我們尊敬的國家領導們的高度智慧,以及勇於對睦鄰所作出大大的心力。

  懇求我們天上慈愛的爸爸,繼續保守看顧我們這擁有十三億人民的大國,賜與眾同胞平安與喜樂,叫教會得救的人數天天加增,讓天國福音傳遍中國大地,迎接主再來日子,誠心所願!

  求主在我們往後的日子中,賜我倆在愛國、愛港、愛教會的操練上,更能領略到祂美好的旨意,深願大家能繼續享受天父賜與的恩典,耶和華我們的神能在往後日子中彰顯祂的公義、憐憫和信實;我們努力愛神愛人愛國愛教會,感謝天父!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刊】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